资源简介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内能量的供给。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学会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身体健康。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教学难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当你经过剧烈运动后,有怎样的感觉?学生回答:……教师:这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你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会感到没有力气,那么怎样来恢复体力呢?学生回答:食物中含有能量,可以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能量的供给。新课学习:一、人体能量的供给教师:每天我们都要吃食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的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食物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被消化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最终被血液送到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去了。教师:说得对。当这些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一部分成为了细胞的结构,一部分贮藏在细胞内。这些物质还会发生变化吗?当然会。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呼吸?学生回答:为了得到氧气。教师:那么人体是怎样得到氧气的呢?学生:外界的氧通过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进入组织细胞里。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到了,营养物质和氧都到达了组织细胞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教师讲解:在细胞里,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同时,这些物质中含有的能量也被释放出来了。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以维持体温。?教师:当然,不同的营养物质释放的能量是不同的。我们已经知道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是不提供能量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能提供能量。据测定,糖类和蛋白质的热价都是17.15kJ/g,脂肪的热价是38.91kJ/g。教师:什么是热价?——热价是1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学生:蛋白质和糖类的热价是一样的,脂肪的热价最高。教师:现在请大家看书上63页的表10-5“常见食物的热价”,应该能理解这儿所说的食物热价的意思吧?学生:1克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教师:对。那么,这张表上所列的食物中哪个的热价最高?哪个最低?学生:花生的最高,大白菜的最低。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呢?学生:花生含脂肪较多,大白菜主要含维生素,含蛋白质、糖类或脂肪较少。教师:分析得很对,由此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由于所含营养物质不同,以及营养物质的量不同,所以热价不同。人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我们每天大约需要多少能量呢?请大家看看64页的表10-6,由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同的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给情况,设计“一日食谱”。教师:怎样的食谱才算是科学的符合能量需求的食谱,哪位同学能简单说说该怎样判断?学生:一种食物的量乘以该食物的热价得到这种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将所有食物的能量加起来,再与表10-6对比就可知道了。教师提问: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为什么食量比较大?学生回答:这些人消耗的能量多,这些能量又必须从食物中获得。教师:对,人在一天中所需要的能量与其自身条件,如年龄、性别、身材大小有关,还与其从事的劳动强度等有关。二、体温教师:人体内营养物质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教师展示人体内热量分布图教师:通过图进行分析: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体温吗?学生: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教师:大家都去过医院,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来测量体温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体温计来测量,测量的部位一般是腋窝、口腔、直肠三处。活动:测量体温。学生6人一组,测量每人的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列表记录每人的测量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当你为亲人或邻居量体温时,如何确认他们是否发烧? (请有过“发烧”经历的同学讲述“发烧”时的感觉,分析不正常体温对人体的危害。)2.为什么SARS流行期间,机场、车站等场所通过体温探测仪检查旅客的体温。教师讲述: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平均数值分别为36.8℃,37.2℃,37.5℃。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人体的体温。人的体温与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有关。教师提出问题:人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有什么意义?小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体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提出问题:人是如何保持恒定的体温的?师生共同总结出人体保持恒定体温的办法。教师出示辨析题:一个人生病发烧是一种病理反应,对人体有百弊而无一利。让学生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