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2.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压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三、教学难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四、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五、教法和学法(一)、教 法 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 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练习巩固。六、教学过程(一)导 入 新 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二)课 程 新 课活动一: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活动二: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1.突破重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分别来研究体循环和肺循环。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观察视频,讨论以下内容:(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看图学生讲解,总结肺循环。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反复强化理解。设计思路: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利用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利用小组评分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远比教师说,学生听的效果来的好得多。同时最后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验证学习的成果。 教师强调问题思考: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吗?活动三、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讲解: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2).什么叫高血压?如何预防高血压,应注意些什么?(三)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完成自我评价:完成课本55页(五)板书设计:10.2第二课时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人体的血液循环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二、血压1、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2、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12~18.7kPa)3、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 (8~12kPa)4、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