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李娟设计思路: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气体交换原理对于还没有理化基础的初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本节课的教学优势是学生刚学习过血液循环的知识,对肺循环、体循环中两次气体交换和两次血液变化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首先安排了一个科学探究实验:“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重点是训练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科学创新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图片、动画,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动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设计小组竞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知识。适当拓展课外知识,引导学生自学《预防煤气中毒》,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后,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通过分析图表和小组抢答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自学《预防煤气中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学重点:概述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概述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难点: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竞赛法、多媒体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实验器材。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利用图片,设疑引入: 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大家还记得特别冷的时候,我们把教室的门窗都关上,时间长了是不是有些不舒服呢?头晕晕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缺氧,二氧化碳较多。)设疑:那么教室里的氧气去哪儿了?二氧化碳怎么变多了呢?引出课题: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明确教学目标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三)教学内容:1、探究实验: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明确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回忆上个学期学过的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填写到64页的表格中。引导学生阅读63页某学生设计的实验,思考:如此设计,能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该如何设计正确的实验?去验证作出的假设。讨论、交流。实验设计中,吸进的空气如何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洗耳球、注射器、充气的气球、小型气筒……)4人一组,设计实验探究,进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醒注意:①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时,不能把石灰水吸进嘴里,要小心。②针筒每次抽空气时要拿到空气中抽,不能放在澄清石灰水中抽,不然抽的就是澄清石灰水。(每次往塑料管里吹气时,要把平静时吸的500毫升左右的气体尽量都呼出去。根据针筒的容量计算每呼一次针筒需往另一烧杯中通入空气的量。如:50毫升的针筒,往1号烧杯里吹一次,要往2号烧杯里注入10次空气。 据科学测定:气体成分吸入气呼出气变化氧气21%16%减少5%二氧化碳0.03%4%增加3.97%氮气78%78%不变思考:呼吸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体内发生了气体交换)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64-65,思考:(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哪两个过程?(2)试着描述这两个气体交换的过程。3分钟后,让学生对照图片描述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呢?活动:教师在教室前喷洒空气清新剂,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引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见过哪些气体扩散的例子。讨论、交流。对照图片,用气体扩散原理描述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动画: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总结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血液的变化。对照图片,让学生用气体扩散原理描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动画: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总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血液的变化。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试着把老师画的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简图补充完整。(小组抢答,请举手多的小组代表回答)观看动画: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通过动画,让学生对人体内的两个气体交换有了更深的理解)思考:人体内的两个气体交换过程有何意义呢?师生对照动画图片交流总结。课堂小结,并拓展延伸:人体通过气体扩散原理完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肺泡 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在肺泡中浓度最高,在组织细胞处浓度最低。?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处浓度最高,在肺泡处浓度最低。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自学《预防煤气中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5、课堂反馈:(1)人在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汽(2)下列变化属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的是( )A.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B.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血液中的养进入细胞内 D.细胞排出二氧化碳进入血液(3)用玻璃管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将出现的变化是( )A.变蓝 B.变浑浊 C.无变化 D.变红(4)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增加的二氧化碳产生于( )A.肺泡 B.肺泡外的毛细血管 C.血液 D.组织细胞(5)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 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C.养料 D.废物(四)板书设计: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 (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 血液 (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