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血管——血液流动的通道学时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一、1.2.4;二、知识1.2;能力1.2.3;情感价值观3.4 第三部分 一、科学探究1.(1).(3);2.(2)四、教材编写建议(一)1.2.4;(二)1.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已融合于如下三点)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学会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2.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及交流合作能力。3.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特征七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知道血液是在一定的管道——血管中流动,但不了解血管不是都一样的。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血管,认识血管的种类、分布、结构、功能等,进一步地认识血管对人体的作用,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学习 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①②③区分、认识三种血管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描述血管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学生观看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流动视频,观察、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管壁厚薄、弹性、管内径大小等)、管内血液流速等。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的血管中流动的情况,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及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认识血管种类、分布、结构、功能等,进一步地认识血管对人体的作用,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看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流动视频、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厚薄、弹性、管内径、管内血液流速等,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学难点区分三种血管让学生观察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快;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慢;毛细血管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管内血流速最慢。班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①②③区分、认识三种血管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描述血管结构和生理功能投影,视频,音画多媒体;PPT文字显示。投影,视频,音画多媒体PPT文字显示;多媒体PPT文字显示;PPT文字显示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流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操作要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管壁、管内径,静脉管腔内的静脉瓣BA EBA EDEDEFJFJFJF JAHDEEFJFJBHE直观了解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流速、管壁、管内径大小等特点掌握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操作步骤三种血管的管壁厚薄、弹性、管内径、管内血液流速等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分、秒01:2604:2406:1010:2804:2406:1904:13视频资料来自教材配套光盘;图片、音乐来自百度;全套课件为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 血管—血液流通的管道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脏板书说明:用于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 PPT投影与板书相互配合。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模式:实验探究式 教学过程结构: 课题:血管——血液流动的通道(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二.展示目标三.观看视频四.实验探究五.描述血管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六.拓展延伸七.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八.总结·反思九.课堂反馈形成性练习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练 习 题 目 内 容①②③区分、认识三种血管。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描述描述血管结构和生理功能(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相结合)观看·概括1.听看视频阅读教材,简述三种血管的不同。2.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实验·探究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血管中运行的?讨论·总结1.动脉的结构特点是什么?2.静脉内的静脉瓣对其血流速较慢有何意义?3.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对于血液循环有何影响?拓展·延伸生活中伤及不同血管措施:1.动脉出血如何处理?2.静脉出血如何处理?形成性评价通过“听看·概括”环节(听看视频阅读),学生能够简述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不同;能从血流速度、管壁、内径大小直观地进行区分三种血管。通过“实验·探究”环节,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的血管;观察描述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流动情况。通过“讨论·总结”环节,学生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理解不同的血管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血管破裂出血,学会采取一定的方法止血包扎。教学反思本课是实验探究课,因此,本课以“实验观察”和“探究”为重点,从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学生的认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尊重学生的发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讨论?总结”环节,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破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知识难点。本课教学注重思维训练,学生互动时间较多。怎样使课堂更高效,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