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血量血型》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血量血型科目 教学对象 课时 提供者生物七年级一课时刘欣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中介,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只有维持血量的基本稳定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需要注意什么?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这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本章前三节的学习,使学生对血液、血管、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完善、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成为一节,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节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少,但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在输血与血型的关系以及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但是输血与血型的关系学生难于理解,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仅凭教材内容很难落实,所以我把它们列为教学难点。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3.知识与技能: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①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②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教学难点: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功能方面的知识,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本校学生都来自于城市,大多数都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五、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此为依据,我构建了“主动参与”的教育模式,还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为取得最佳效果,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视频辅助,启发设疑讨论,游戏、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提出问题、观察方法、激发思维、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和交流等。从而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乐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初中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在启发式教学原则指导下,我使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片、模拟微视频,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另外,教师教学生使用了平板电脑、手机等教学设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六、现代信息技术资源(PPT、视频、无线WiFi、移动终端、微课、网络在线、鸿和一体机等)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利用科学史导入新课:17世纪时,医生为抢救大出血的病人,就曾经试将动物的血输入病人的血管,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师:你从这则资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生:动物血液不能输送给人,而人和人之间可以输血。师:为什么有的“起死回生”而有的“死亡”了呢?生: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师:什么是血型?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呢?一次失血多少才需要输血。以此引出新课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告诉训练的目的的“盲训练”的效果,明显差于“明训练”。因此点明本节课题,明确学习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而把学习过程当做探秘之旅,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一、血型的发现及血型的鉴定二、安全输血(一)预习检测1. 发现血液有不同的类型。2.成年人血量约为体重的 。3.输血的原则 。4.下列不常见的血型系统是 。5.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6.一般情况下,可能危及人体生命的失血量是 。 7.我国提倡无偿献血年龄范围 。 (二)血型的鉴定(利用微视频)填写输血关系示意图输血的原则:输同型血无原则成分输血:“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利用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从网络、课本中搜寻查找相关资料。上传本小组微信群中。(一)利用2017年5月10日下午17时41分在大连15中发生重大车祸,路虎掉头撞飞7人,事故现场惨目忍睹的图片引入主题。(二)介绍我自身的献血实例,让学生读出我的各次献血量(总共1400ml),引出两个问题:?(1)我献血四次总共献血1400ml后身体健康不健康?使学生明白适量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2)这1400ml血液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够不够用?引导学生明确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充满爱。(3)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句献血宣传语,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心。(4)献血者享受的权利(5)图片展示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这个日子就是最早发现血型的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吗?怎样鉴定的?生:各抒已见观看微视频后,以示意图的形式找学生到大屏幕上填写伤员可接受的血型和不可接受的血型红细胞 红细胞 献 受血 血者 者血清 血清以课后练习题第3题作为切入点:严重贫血者你认为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1.医院血库每天的用血量及血液的来源、处理和保存情况?2.为病人输血时,医院及病人各应注意的问题?3.医院血库每天的用血量及血液的来源、处理和保存情况?4.为什么采用成分输血?师:怎样拯救躺在血泊中花一样的少年呢?生:输血师:如果此时医院血库里的血液正处于告急状态,那应该怎么办呢?生:献血师:无偿献血时拯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行为,是献血者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用事业,而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是崇高的公民素质的具体体现。通过抢答,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其求知欲,锻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自身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微视频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形成四种血型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勇于探究的精神。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受伤需要输血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需要一定血型的原理,需要用正确的输血原则才能去急救伤员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在爱心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引导学生安全输血倡导学生认知血液的重要性。认识到成分输血能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避免血液的浪费。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明确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结合我自身的献血实例,借助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图片来帮助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深化重点和突破难点。升华感情激发学生长大后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献出一份爱。每一位献血者都是以为英雄,号召同学争当献血英雄。 Ppt和抢答器优教通答题卡微视频PPT和鸿和一体机的书写功能PPT和鸿和一体机的书写功能,同学讲解选择的理由平板电脑和手机PPT和展台总结反馈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高。教学时通过对科学史以及献血内容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献血方面的有关报道和学生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的情感,初步树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课件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突出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输血有关的资料、图片等,教师要给予方法指导,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要给予鼓励,为后边的学习积蓄动力,埋下伏笔。明确知识的结构及内在联系,突破重难点,使学生的思维及能力被提升到更高的层面。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八、教学流程图九、板书设计输血和血型血量与输血血量:人体重的7%-8%失血量:800-1000毫升,会出现头晕、心跳加速、眼前发黑和出冷汗 1200-1500毫升,会有生命为危险 小于400毫升,可以自行恢复正常二、血型和安全输血1.发现:卡尔.兰德斯坦纳2.种类:A型、B型、O型和AB型3.输血原则:同型血4.成分输血:缺什么不什么三、倡导无偿献血1.年龄:18-55周岁2.体重:男生50≥Kg 女生45≥Kg3.意义:奉献爱心,挽救他人生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