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两栖动物的概念 2.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 3.了解环境变迁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1.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 2.学习过程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三、教学准备:课件、青蛙的生殖发育视频、小黑板四、教法学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声?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二)授新课: 思考:我们所谓的“两栖”是什么意思?【探究活动一】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观察完后1.分组讨论:(1)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3)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呢?雌雄蛙的抱对有什么意义呢?(4)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回顾青蛙的发育过程,让学生分析青蛙的生殖发育形式为变态发育。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早期蝌蚪成蛙呼吸器官尾巴四肢生活环境(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据生活经验和书上的彩图分析、讨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生活环境方面的区别,再点评,然后展示小黑板上的完整表格,最后齐读表格上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该知识点。 (2) 通过让学生比较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别很大,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让学生总结出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2.资料分析:【探究活动二】1.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的?3.从上述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周围,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咋样?数量是否在减少?我们该怎么办呢?进一步树立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变态发育七、教学反思:教学环节完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但学生小组讨论时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普通话水平等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