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食品保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2、尝试食物保存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收集资料。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重点: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2、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物。教学难点: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家庭聚餐图片,讲述;中国人对吃非常讲究,因而衍生了“饮食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对学生讲学时就着意提倡“”食不厌精、烩不厌细”。逢年过节更是把饮食文化一发挥到了极致,满碟满碗摆上了桌,不吃个满腹撑圆不让出门。同学们过年家里招待过客人没有?食物都吃完了吗?如果你们家招待客人时,有吃不完的食物你怎么处理了?好的食材做出来的美食大家都不愿意倒掉,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我们劳动的否定,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本节谋“食品保存”,学会科学的保存食品。二、新课学习(一)、食品腐败l、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2、展示生活中的食品腐散图片:问“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食物腐败呢”?3.展示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并播放巴新德实验内容。巴新德设计这个实验是为了确认微生物的存在,并要推翻当时所谓的“自然发生论”,而自然发生论的观点认为肉汤可以自己产生“小动物”。因此他利用了鹅颈管这一装置,一方面满足了与外界相运的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空气中的其他物质无法进入烧瓶中,肉汤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不被腐败变质,从而证明他的观点。4、解读巴斯的鹅颈瓶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有无细菌●实验中直径烧瓶和鹅颈烧瓶分别起什么作用?对照作用●该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5、食物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方法。学生看书总结并说出来。(二)食品保存6、快速浏览课文,说明食品保存的方法都有哪些?技术上: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年代上:传统技术、现代技术。7、生物的生存依赖定的环境微生物也是一种生物,它的生存和繁殖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七年级学过,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复习回忆:生态因素的内容。8、教师讲解:微生物生长与繁殖所需的条件●要有充足的营养●要有一定的水分●要有适当的温度●需氧微生物需要足够的氧气,厌氧微生物需要无氧的环境9、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措施: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延长食品可供食用的期限。基本的原理:改变食品的(温度、水分、氧气浓度、渗透压)抑菌杀菌。10、小组讨论:小组快速阅读课本P68-69页课文内容,依照影响微生物生存的条件,将课本上列举的食品保存方法填入以下表格,并说明理由:条件水温度空气生物因素方法11、探究拓展:温度、水分、空气、其他方法保存食品的原理:●“巴斯德杀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采用较低的温度(60-82之间)环境里,保持半小对,就可杀死其中的致病性细菌和绝大多数非致病性细菌,这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超高温消毒法(简称UHT):是一种通过在极短时间内(一两秒内用超过135摄氏度或275华氏度)加温为食物灭菌的方法。●防腐剂:是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药品、颜料、生物标本等,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12、了解了这些方法,你将怎样来保存食品,课堂讨论:●食品进行了加工处理之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食用了呢?●怎样才能做到安全放心地食用与保存,你有什么办法?三、课堂小结●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保存食品的原理与方法;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从控水、控温、控气等角度●食品保存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板书设计第二节 食品保存一、食品腐败原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二、食品保存的1、原理:杀死或者抑制微生物在食物中的生长繁殖2、方法:技术上:物理、化学、生物;年代上:传统食品保存、现代食品保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