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参与探究活动,能够说出什么是血压和脉搏。【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2.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材分析】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复习提问:心脏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内不停的循环流动,运输着各种物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人生病治疗时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那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处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一下《物质运输的路线》。回顾心脏每个腔与血管相连的知识。思考老师所提物质运输路线相关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2.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那些结构组成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P55内容,展示心脏和血管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3.3-12血液循环示意图,播放血液循环视频及课件,使学生认识血液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循环的路线有几条?两条循环路径分别是什么? 2.肺循环和体循环是各自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3.“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4.你能看图总结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吗?5.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总结: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血液循环系统不但把养料和氧运输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而且运输了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因此对保证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自主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课件,参与观察探究活动,了解血液循环的分类和特征,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对血液循环做出总结。3.血压与脉搏高血压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疾病,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1.1 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 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要了解高血压知识,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血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6血压内容,提问:1.什么是血压,其测定部位在何处?2.什么是收缩压?什么是舒张压?正常人的血压值是多少?3.血压如何表示?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低血压?小结: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并可能使血管破裂。低血压往往表现为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坐起时感头晕,影响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2000多年前,著名医学家扁鹊就已经用切脉来诊断疾病。我国传统医学上,用“望闻问切”来对病情进行诊断。其中“切”就是切脉。引导学生进行P56探究脉搏与运动关系的探究活动,提问:1.什么是脉搏?在何处测得?2.脉搏是怎么形成的?3.脉搏的次数与心跳次数有什么关系?4.运动时脉搏的变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小结:脉搏能反映身体机能状态,其频率一般与身体的生理负担呈正比。运动越剧烈,负担量越大,脉搏频率越快。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血压的知识,回答老师问题。对血压做出小结。参与探究脉搏与运动关系的活动,了解什么是脉搏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对脉搏做出小结。4.小结1.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2.血液循环两路线:体循环、肺循环。3.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并可能使血管破裂。低血压往往表现为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坐起时感头晕,影响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4.脉搏能反映身体机能状态,其频率一般与身体的生理负担呈正比。运动越剧烈,负担量越大,脉搏频率越快。学生和老师一起复习,查漏补缺。【板书设计】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血液循环的途径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二、血压与脉搏概念:1.血压 测量部位: 收缩压:12-18.7千帕正常值 舒张压:8-12千帕血压值 高血压:常高于18.7/12千帕异常值 低血压:常低于12/6.7千帕 概念:2.脉搏 测得部位:形成过程3.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