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七节 病毒 -----中学生物学科课例 课例撰写 张金芳(顺义区第八中学)年级:初二年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布鲁纳提倡采取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对于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所谓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以病毒的发现为线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交流,在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构建关于病毒的新知识体系。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七节病毒。本节课例属于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第八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病毒由于它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都有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等特征;而且也可进行三者对比学习。在自然界中,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没有细胞结构,又不能独立生活的生命个体。本节提出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等种类,主要描述的是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材的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从结构上看是特殊的一个生物类群。另外,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生活,因此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并且以寄生的方式获取营养。由于病毒具有寄生的特点,会对寄主产生破坏作用,使人、动物、植物患病;同时可利用病毒寄生的专一性,为人类服务,所以,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病毒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有些生活体验,知道病毒会引起人类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但是对于病毒的基本特征,如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种类等,知之甚少。特别是病毒的结构极其简单,专营寄生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内容很新。 4.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收集有关病毒及相关疾病的资料;教师制作的课件;病毒的相关图片资料。通过播放这些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病毒有了更加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从而使抽象而陌生的事物变得形象而生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特点及其种类。 2.举例说出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能力目标:利用分析、比较、总结和概括,对比各类微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病毒既有利又有害的认识、病毒合理利用,认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关注正确预防病毒性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3.关注生物学发展的科技前沿,认识到病毒并不可怕。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2.教学难点: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教学过程:www.renjiaoshe.com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展示生物分类的五界图。认识到原核生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最原始的生物,原生生物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今天这节课要认识的另一类生物—病毒。课前演讲:艾滋病病毒展示资料:1886年,德国科学家麦尔对于烟草花叶病的观察与实验→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推想此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在观察中体会病毒不属于“五界”范围内。它单门别类命名为病毒界。观察 聆听观察、静听、思考在已有知识的强烈对比下,引起学生的认知欲望。利用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参与处理科学信息的活动展示资料: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实验问题1:麦尔的推想成立吗?讲解:这一发现暗示了可能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细菌都小的病原体。可惜的是,伊凡诺夫斯基由于拘泥当时盛行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疾病菌源说,没有足够的勇气冲破思想的无形禁区。静听分析、解答静听,并为伊万诺夫斯基感到惋惜利用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参与处理科学信息的活动病毒的发现过程展示资料:1898年荷兰的拜耶林克重复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敢于冲破思想的无形禁区,提出:1,能通过细菌过滤器;2,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3,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根据这几个特点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问题2:这说明什么?归纳:发现了新的生物,命名为“Virus”。他也是病毒学的开创者。静听思考分析解答得到“病毒”名词的来源利用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升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病毒名称的提出。展示资料: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获得了病毒的结晶,并证实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问题3: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吗?展示资料:1939年,德国科学家考施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的形状。自此,病毒学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并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静听、思考思考回答感受科技发展对生物学研究带来的变化初步认识病毒结构,确认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物学研究带来的巨大变化。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单位是nm,通过换算得出(1nm=1/十亿米)。如果将1 nm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而病毒的大小一般在20~450nm之间。展示电子显微镜不同形态的病毒通过数据,提取信息:病毒非常微小。学生描述病毒的形态根据数据,让学生能够描述病毒的形态特征:非常微小。利用直观观察,感知多种多样的病毒。病毒的形态结构出示:SARS的结构示意图,要求学生观察。展示:三种不同种类的病毒结构对比图引导学生归纳病毒的结构,并确认其无细胞结构。观察并识记通过对比,找出它们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结构特征:没有细胞结构通过直观观察和对比,找出病毒的结构特征,突破重点。病毒的生命活动视频:病毒侵染过程问题4: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病毒是如何生活的呢?结论: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生活。展示动画:噬菌体侵染细菌展示:HIV的致病机理生推测:营养方式应该是异养。有可能是寄生……观看,体会病毒的寄生特点与增殖。根据寄主细胞的不同,尝试对病毒进行分类:联系已有知识,利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利用动画的直观观察,获得抽象的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出示:多种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资料展示:艾滋病的后续学习进程 1艾滋病研究的预防新进展。2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交流,讨论,思考艾滋病学习作为本节课学习的主线,做到首尾呼应,有始有终3疫苗的研制和使用4科学家已经在利用病毒攻克某些癌细胞,获得成功归纳: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认识生物学史料,知道人类一直在与各种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做斗争,并取得长足的进展。学生能辨识某些人类自身行为的危害,认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弘扬科研的正能量。小结组织学生归纳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原核、原生生物进行对比学习。讨论、归纳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识整合,构建知识体系。六、板书设计 第七节 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基本特征 1、大小:20-450nm 2、形态结构:球状、杆状、不规则形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4、繁殖方式 :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三、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有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