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使用时间
038
课型
新授课(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1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课件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重点
外界的气体如何进出肺
难点
压力与体积的关系(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
教法
实验法、讨论、推理相结合
教具
课件 模拟隔肌的运动的模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调整意见
导入
3
目标
探索过程
10
结论
目标
探索过程10
结论
目标
探索过程10
结论
目标
探索过程7
结论
整合5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双手和大脑是我们的两大宝”,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的大脑和双手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呼吸道处理的空气到达肺以后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分析引入新课
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 肺的功能。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 一)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我们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呢?气体究竟是怎样进出肺的?想不想知道?
1指导学生读书P47:4人小组合作提出①-②道题。
2教师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胸前和胸的两侧,感知吸气时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仅凭感觉到的现象不一定是科学的事实,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
正这个问题呢?
测量胸围差:,指导学生读书,
受测者采取什么姿势?
两位受测者怎样配合?
测量几次为好?
同学演示得结论,教师适时鼓励、评价学生配合情况。
吸气时,胸廓扩大
结论 呼气时,胸廓缩小

(二)胸廓的变化和呼吸肌的关系
1教师出示动态画面让同学观察、思考:
吸气时,胸廓的扩大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这种扩大与什么结构有关?
2 出示图: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有那些?
在吸气时和呼气时,肋间外肌与膈肌时是怎样配合的?
教师出示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得结论:
肋间外肌 收缩时 胸廓扩大
膈肌 舒张时 胸廓缩小
(三)胸廓的变化和肺的关系
进一步探究:在胸廓容积变大和变小时,肺有变化吗?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
胸廓扩大肺扩大
学生观察得结论
胸廓缩小肺缩小
(四)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
讨论:胸廓扩大或缩小时,肺内的气体究竟怎样变化的?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教师用注射器演示实验说明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降低难度从而得出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
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等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白道理,进行自我保健。
讨论:
经过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举例:远望平行的铁轨,似乎相交。
知识点较抽象利用演示实验,直观学生易理解。
板 书设 计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肋间肌 收缩时 胸阔扩大 肺舒张 肺内气压下降 吸气
膈肌 舒张时 胸阔缩小 肺缩小 肺内气压上升 呼气
教 学
札 记
本节课比较抽象,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具观察,讨论得结论。练习紧扣知识点加以巩固。
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南京及各地的空气质量。   3. 情感目标:关注空气污染的问题,养成从小参与环保的习惯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不同的环保漫画,设问: 1、你从漫画上看到了什么? 2、通过此漫画,你明白了什么?
  回答问题,得到空气质量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启示。
  创设教学情景
第一主题 : 空气质量与健康
  今天我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对有效信息进行提炼、处理及加工。   讲解网上学习要求、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明确任务 ,分工合作    请学生链接以下内容:“吸烟与健康”、“空气质量与健康”、“空气污染的原因”,里面有相关素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网浏览,回答学生问题。   查阅学生上传的文章。 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三、 教师归纳:空气质量的好坏影响健康;空气污染的原因。  
  学生点击相关网页,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把选中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上传教师机,并派代表交流。
  
  在轻松、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愉快地学习。
自主学习,知识探索, ↓ 提取感兴趣的有效信息 ↓ 学习主体间 信息交互传递 ↓   形成相关知识点
第二主题: 网上查询,分析空气质量情况
一、通过设问引入第二主题 1. 在生活中你是否对空气污染有亲身的体验? 2. 在生活中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空气质量情况? 二、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利用网络,查询空气质量。   让我们进入“国家环保总局”的网站。   带领学生查阅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进行比较分析。 三、进行环保教育,提出 “心动不如行动,埋怨不如苦干”。 四、南京市的监测中心又是怎样来监测空气质量的呢?   播放学生参观的图片资料,请有关学生介绍活动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回答问题后,进入相关网站,上网查询。
  进行“我为环保做什么”的讨论,并提出环保倡议。
  达成共识:环保是长期的社会行为,环保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生介绍活动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学习。
   激励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怀,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加强对空气监测过程的感性认识。
  
第三主题:  绿色链接
  提供有关环保的网址
  学生浏览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为培养学生进一步搜集、分析资料打下基础。
第四主题:   教师小结,情感升华
?
一、老师归纳小结
二、出示环保纪念日
  学生知识梳理
   通过网上的自主学习,进行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通过“环保纪念日”的宣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使本节课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
第五主题:  提出新问题
  
  
  提供问题版和教师个人信箱
  提出新问题   发出自己收集的更新、更丰富的资料
?
  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反思   我感觉网络课与传统课堂比较,区别很大,课容量大大增加,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和内容都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课堂,使学生既围绕主题,又充分发挥自主性,始终是我备课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思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去了解新的科学动向,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查询南京空气质量,生活中如何感受空气质量的好坏),让学生觉得自己学的知识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课虽上过了,但对于网络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我仍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1)给学生浏览的内容,教师是否进行筛选和限定,若不做限制,学生的思路可能很散,甚至远离主题;如果加以限制,似乎又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自由空间。   (2)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又要在讨论版上发表意见,师生相互交流,这在时间上很难实现;若把讨论版这一环节放在课后,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若去掉这一环节,那么网络课就只停留在“上网查询”这一低层次。所以也许本课与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还存在差距。   网络课中可变因素很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本课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有待商榷的问题还有不少,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