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四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定义;2.蒸腾作用的意义。教学难点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提前两天准备“植物的蒸腾失水”实验装置,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1.欣赏图片、让学生体味对比:绿色植物给我们增添了无限的美景,在树荫下乘凉的人们悠闲地谈笑风生;马路两旁的大树在烈日下却依然沉静的挺立着;移栽大树时却又破坏了树的完整性。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马路边栽花种树呢?为什么休闲桌椅都安置树荫下呢? 为什么道路两旁的树不会被太阳灼伤?为什么移栽大树时要掐枝去叶呢?3.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大家别着急,学了这节课,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 演示实验“植物的蒸腾失水”(教材P90)1.布置任务a:请同学们先阅读实验步骤,。2.布置任务b: 推测一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3.然后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装置,验证学生的实验现象和所得结论。讨论 :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防止试管内水分的蒸发。)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植物的蒸腾速率较快,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有叶片的塑料袋内有雾气,袋内壁出现较多的水珠;没有叶片的塑料袋内雾气少,袋内壁出现较少的水珠。)4、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水蒸气在塑料袋内壁凝聚成水珠。)过渡小结:实验表明,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引出新授 1、归纳出蒸腾作用的定义: 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提问:植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很高的蒸腾效率吗?2、蒸腾作用的条件 ——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蒸腾作用的场所 ——叶片(主要)、叶柄和嫩茎(次要)讲述:刚才大家分析了塑料袋上的水珠来自于叶片,说明叶片是植物蒸腾失水的主要器官;同时,植物的叶柄和嫩茎也会进行一定的蒸腾作用。4.蒸腾作用的结构——叶片的气孔显微镜下观察,介绍叶片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植物体内的水主要是从叶片的什么部位散发出来的呢?叶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可防止叶内水分的散失 。 指出:气孔是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门户。过渡:植物是在不停地向外散失水分,它的水来自何方呢?5、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过渡:植物不停地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却又排放到大气中去了,它到底能吸收多少?排放多少呢? 6、蒸腾作用的意义:【分析数据】展示数据图表。质疑:玉米生长期吸收的近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植物体通过根吸收了水分,却又将大部分通过叶片散发到体外,这是为什么?是否是浪费水源?过渡:联想植物根的吸收功能,和这一节课开始时我们提到的问题,想一想,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有怎样的生理意义?播放视频:蒸腾作用的意义分析总结,教师讲解:自身意义:1.促进根吸收水分。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对环境意义: 4.促进降水,调节局部气候。 四、课堂小结1.定义: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2.条件: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场所:叶片(主要)、叶柄和嫩茎(次要)4.结构:叶片的气孔5.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6.意义:a.促进根吸收水分b.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c.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d.促进降水,调节局部气候知识的巩固和利用 1.重新以生物学的视角解读古诗《悯农》。2.为什么往往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六、自我检测运用智能题库进行课外练习。课外链接 1、植物为什么落叶? 2、植树节知识; 3、森林的作用。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蒸腾作用1.定义: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2.条件: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场所:叶片(主要)、叶柄和嫩茎(次要)4.结构:叶片的气孔5.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6.意义:a.促进根吸收水分b.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c.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d.促进降水,调节局部气候课后反思:本节是一堂探究课。在引入新课时,以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风景视频开始,设置一些小问题,勾起学生探知问题的欲望。借助植物的蒸腾失水实验过程介绍,实验结果的探究,自然导入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师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利用了实物、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整堂课教师坚持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通过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熟知的俗语,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经典古诗《悯农》等等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利用蒸腾作用的知识,对一些生活常识加以解释,既丰富了生物学知识,又解决了一些生活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时间关系,在介绍植物蒸腾失水活动过程时采用的是动画演示,要是现场制作,学生一起参与,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装置发生的现象,再得出实验结论,学生的理性认识将会上升一个新的档次。教学点评: 本堂课赵老师以精美的视频导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实验探究,很自然地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蒸腾作用。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动画的形象演示,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蒸腾作用的定义及发生的条件,蒸腾作用的场所及结构,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教学环节齐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逐层递进,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特别是学以致用板块设计新颖,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测试板块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总而言之,这是一堂生动而又令人难忘的好课。我的点评结束,谢谢。 点评人:舒问标(高级教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