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包钢十二中 谢兰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3)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2)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3)重视个人卫生。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的特点。2、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三、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光学显微镜,细菌三型的永久装片。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四、教学方法www.renjiaoshe.com多媒体教学、讨论法、实验法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细菌,由此引入课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生讲述科学小故事(细菌的发现)4分钟请已经制作了幻灯片的同学上来演示。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剖析科学家发现细菌的过程。讲述巴斯德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3、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上台演示她们所搜集到的有关发现细菌的资料,并进行讲解。1、课前阅读教材,收集科学小故事。2、通过同学的讲解及自己思考、讨论,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讨论交流从故事中所获得的启示。通过同学的讲述,对细菌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三、细菌的形态10分钟1、通过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放大上千倍的细菌,说明细菌的微小。再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加深学生的理解2、展出许多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3、引导学生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三种形态。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经过观察思考后认识到:(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3)自己动手,运用显微镜,尝试观察“细菌三型的永久装片”,观察到细菌的不同形态。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2、通过自己动手观察,更加直观的了解细菌,加深学生对细菌三型的记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2、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3、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四、细菌的结构5分钟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2、解释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引导学生明确细菌的营养方式。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五、细菌的生殖5分钟1、展示细菌细胞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殖细胞,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运算,说明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提醒学生要搞好个人卫生。3、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芽孢的特性。1、观察讨论,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2、通过简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非常的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3、了解芽孢的特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总结5分钟简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练习相应习题。认真听老师总结,一起总结课堂的延伸六、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列文虎克、 巴斯德发 现 大部分异养 细菌 球形、杆形、螺旋形结构(常规、特殊) 生殖:分裂芽孢:休眠体七、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本节课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对细菌的认识更加具体化。2、通过学生讲述科学小故事,学生自己动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上的记忆时间有限,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记忆。4、课堂上的练习较少。附:教学流程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