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标要求 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说出AOB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活动建议】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课标解读 1.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ABO血型的分类,认同安全输血与血量、血型的关系,认同无偿献血制度。 2.根据生活经验,当人体出现大量失血时就需要及时输血,因此本节首先介绍输血与血量。输血与血型密切相关,接着介绍的是血型。学习了血量和血型,再引出如何安全输血的话题,符合同学们的认知规律。要安全输血,教材从ABO血型的角度简要的介绍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倡导无偿献血是最后落脚点。 3.在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认同无偿献血制度。教学时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输血和血型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激发学生认同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献血实例以及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难点 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准备 模拟血型鉴定,配制模拟血液及血清,分别装入滴瓶中并作标记备用,载玻片、吸管。另准备少量医用采血器、标准血清、消毒棉棒备用。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观看动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法:设计了模拟“血型鉴定”的探究实验,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展示四川雅安地震相关图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人们在地震中受伤并大量出血,这时,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救治? 观看图片。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新课学习。 血量与输血 让学生阅读教材P69:血量与输血。 提出问题:1.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多少?2.对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多少就会有生命危险?3.一次失血超过800毫升会有什么症状?4.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多少不会影响健康? 阅读教材。 认真作答,交流讨论。 1.血量:体重的7%~8%。 2.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危险。 3.一次性失血超过800毫升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4.每次失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 血型 课件展示:血型发现史资料。 抢答游戏。 1.不经过验血直接输血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2.及时评价、总结,辨析“凝集”和“凝结”的区别。 3.世界上第一个发现ABO血型的人是谁? 4.他将血型分为哪几种? 扩展:人们还陆续发现了MN、Rh等数十个血型系统,但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是ABO血型系统。 5.实际应用:询问几个学生的血型及获取血型的途径。 观看资料后积极参与抢答。 1.不验血直接输血可能发生凝集现象。 3.卡尔·兰德斯坦纳。 4.血型:A型、B型、O型、AB型 5.争相回答。 安全输血 让学生阅读教材P70安全输血。 用图总结输血关系。 提出问题:从这些资料中学到哪些知识。 总结:1.同型血原则:输入同型血。 2.异型血原则:紧急情况下,可以输入少量异型血。 3.成分输血:选择性地输入血液的某一成分。 4.输血之前:验血。 阅读教材。 认真听讲。 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失血而输血。 识记。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倡导无偿献血 通过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及家人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观点。 展示:献血图片。(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问题: (1)我献血四次总共献血1400 mL后身体健康不健康? (2)这1400 mL血液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够不够用?使学生明白适量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引导学生明确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充满爱。 总结:1.无偿献血制度:1998年实行;18~55周岁健康公民。 2.无偿献血,奉献爱心。 学生积极回答。 明确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课堂小结 展示课堂作业: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句献血宣传语,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心。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血量 7%~8% 二、血型 1.血型的发现 1900年,卡尔·兰德斯坦纳 2.ABO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 三、安全输血 1.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异型输血少而慢 3.成分输血 四、倡导无偿献血 18~55周岁健康公民,每次献血200~300毫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科学史以及献血有关内容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献血方面的有关报道和学生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初步树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探究点一 安全输血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安全输血要注意什么?什么是成分输血?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1.同型输血 当一个人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时,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是输血。但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安全输血非常重要。安全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如下表)。但在大量输血时,仍需遵循同型输血原则。 某人的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输给的血型 A A、O A、AB B B、O B、AB AB A、B、AB、O AB O O A、B、AB、O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同型血的人可以相互输血外,O型血可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AB型血的人可接受其他血型的血。如果异型血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异型血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能用,并且量要少、速度要慢。 2.成分输血 临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而需要输血时,有时不需要输入全血,只需进行成分输血,即根据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地输入某一成分,从而大大提高了病人输血的效果,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无偿献血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无偿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实践证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约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与血细胞在短期内会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作为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