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标要求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活动建议】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课标解读 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的设计,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及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表演,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准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生物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意在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而安排的一个探究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要点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交流以及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巩固 复习导入: ①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什么? ②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备用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③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④佝偻病是缺什么引起的?夜盲症是缺什么引起的? 积极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认真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导入新课 出示:一胖子和一瘦子面对一堆食物的画面。 设问: 请你帮忙找原因:为什么一位那么瘦?一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那么胖? 观看画面,并思索人的胖瘦与什么有关系。 尝试用日常生活储备的知识进行解释。 认真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看法。 消化系统 的组成 提出问题:消化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各结构有什么功能? 播放:人消化食物过程的录像。 及时鼓励、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出示:人消化系统结构图,指导学生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并让学生做游戏互指。 看录像,注意边看边想并尝试回答问题: 消化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各结构有什么功能? 归纳、总结, 观察、做游戏。 探究馒 头在口 腔中的 变化 播放: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的视频。 一、发现问题: (1)提问:馒头是我们常吃的食物,当我们把馒头放入口腔中后,馒头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引起馒头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进一步提问: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如果是这样,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馒 头在口 腔中的 变化 (3)教师讲解:馒头在人的口腔中被牙齿咀嚼成小碎块,经过舌头的充分搅拌,能够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吞咽下去。馒头里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而后来馒头变甜了,说明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新物质“糖”了。 二、提出问题: “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与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有关吗? 三、作出假设: “牙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磨碎馒头并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地混合,真正能使馒头变甜的是“唾液”。就算是没有“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只把馒头含在口腔中,馒头表面也会接触唾液,也会变甜的。 四、制订计划: (1)如何保证变量的唯一性? 教师讲解:要探究的问题有两个变量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探究: 探究1: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探究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 (2)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对于探究1来说,要设计“有唾液”和“无唾液”两组实验,除“唾液”这个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对于探究2来说,要设计“有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无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两组实验。 (3)制定计划 按照教师的要求做 实验,并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与结论。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馒 头在口 腔中的 变化 (4)提示: 1.淀粉有个特性,遇碘液会变蓝,而淀粉变成的麦芽糖遇碘是不变蓝的。 2.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 五、实施计划: 教师用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六、表达与交流: (1)1号试管中模拟了“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并加入了“唾液”,加碘液后的结果是,没有变蓝。说明了什么? (2)2号试管中模拟了“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但加入的是“清水”,加碘液后的结果是变蓝了。淀粉被分解了吗? (3)3号试管没有“牙的咀嚼、舌的搅拌”的作用,而加入了“唾液”,加碘液后的结果是变浅蓝色。说明了什么? 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口腔中使淀粉变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得出结论:口腔中使淀粉变甜的决定因素是“唾液”。 学生分组做实验。 讨论、交流。 总结实验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说明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了。 (2)没有。 (3)说明馒头的部分淀粉也被分解了。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实验小结 1.淀粉遇碘液变蓝。2.37 ℃时,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3.37 ℃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食物的消化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二、消化的概念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2.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过程 2.实验分析 (1)1号和2号对照,变量是唾液。 (2)1号和3号对照,变量是咀嚼和搅拌。 3.实验结论 馒头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视频、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本节课的关键点在于组织学生完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当中,教师要正确引导,注意以下问题:取唾液很关键,唾液量要足够,教师可以用山楂等来刺激学生的唾液腺;馒头量不要太多;恒温加热必须保障37 ℃,可以用保温桶或恒温水浴锅。 探究点一 消化系统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如图是人体的什么系统,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人体的消化系统(如图所示): 2. 人体消化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其分泌物通过导管分别进入口腔、小肠;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包括胃腺、肠腺和胰腺,其分泌物直接进入消化道。 [课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你知道上图是什么实验吗?此实验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呢? [作出假设]馒头的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制订并实施计划] 试管编号 馒头状态 加入物质 是否搅 温度 碘液验证 实验现象 1 碎屑 2 mL唾液 是 37 ℃ 不变蓝 2 碎屑 2 mL清水 是 变蓝 3 馒头块 2 mL唾液 否 变蓝 [得出结论]馒头的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点拨] (1)实验中,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1、2号对照,变量是唾液;1、3号对照,变量是咀嚼和搅拌。此处无须单独设置对照证明咀嚼或者是搅拌的作用。 (2)实验中要将三个试管放到37 ℃温水中恒温加热,因为37 ℃是人体的正常温度,在此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强。 (3)馒头的变甜是因为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消化为麦芽糖,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课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食物的消化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我们每天都吃进许多食物,它们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消化的过程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初始消化部位 口腔 胃 小肠 主要消化部位 小肠 小肠 小肠 参与的消化液 唾液、肠液、 胰液 胃液、肠液、 胰液 胆汁、肠液、 胰液 中间产物 麦芽糖 多肽 最终产物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拓展] (1)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属于物理性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属于化学性消化。 (2)脂肪在胆汁作用下的乳化是物理性消化,仅能变成脂肪微粒;而在脂肪酶的作用下的分解是化学性消化,能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