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生态系统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通过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学会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在观察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的关系基础上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认知,这对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能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建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多样的、缺一不可的观点;增强学生爱护生物和保护生物的情感,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和合作。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生态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难点活动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教学策略与本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 设计说明以讲故事的形式简要介绍凯巴森林的情况,建立起生态系统的概述。教学中可以准备一些图片,从视觉上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本节开始安排了一个讨论活动。通过对凯巴森林相关问题的分析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不同类型生物的代谢方式。在讨论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顾这些知识,以判断不同类群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课件——凯巴森林动态图的画面,并配有风声、鸟叫等大自然动听声音的背景音乐。课件展示凯巴森林概况,加以讲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观看课件、聆听背景音乐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情景下导入新课。一、什么是生态系统?(8分钟)展示凯巴森林动态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着描述凯巴森林的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展示其他生态系统图片,请大家分析讨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1)生物圈的概念?(2)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地球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观察图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观看图片可知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具有多样性。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片农田、一座山等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讨论总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掘学生的合作、探究、归纳的能力。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2分钟)1、观看动态图,组织“分析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活动:根据生物生活的特点,可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动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为保证各种生物的存在,生态系统中还应具有什么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一个生态系统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是消费者?其中作为分解者的细菌、真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非生物环境的作用是什么?3、分析讨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能否缺少某一组成成分?观看图片,分组讨论,从而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分为三类:植物、动物、大型真菌;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的动物生存需要食物、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为保证各种生物的存在,还要有各种生物和各种养料等物质。归纳总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称之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费有机物,称之为消费者;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非生物环境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等条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中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组成成分。分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合作精神,利于学生养成探究、讨论、和分析的好习惯。通过活动的分析和归纳,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分析归纳能力的目的。通过分析,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形的关系。三、当堂检测(12分钟)1、在一片森林中,有阳光、水、空气、土壤,还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A、生活环境 B、非生物因素C、生态系统 D、生物因素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生物圈D、沙漠生态系统3、下列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渤海湾 B.五台山 C.一座混凝土建筑物 D.一条小河4、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于 ()A.绿色植物 B.吃植物的动物 C.空气和土壤 D.阳光5、下列选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木B.一片麦地上的所有生物和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C.池塘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6、在生态系统中能够作为分解者的一组生物是()A.细菌和蚯蚓 B.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C.真菌和单细胞动物D.病毒和低等动物7.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A.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B.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动物C.自己不能够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D.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8.哪一类生态系统不完全属于自然生态系统()A.农田生态系统 B.鱼塘生态系统 C.河流生态系统 D.雪山生态系统9、有人说,农民和工人是生产者,我们买粮食和产品的人是消费者,垃圾清运工是分解者。从生物角度看,人应该是()A.生产者 B.消费者C.分解者 D.三者都是10.在生态系统中,完全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是()A.所有生产者 B.所有消费者 C.所有分解者 D.所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11.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决定该生态系统特性的是()A.植物种类的多少 B.动物种类的多少 C.人类干预的程度 D.各种环境因素12.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类植物和动物? CCCDBADABBC植物往往以农作物为主,还有杂草等。(生产者) 动物有昆虫、土壤中的动物等。(消费者) 复习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巩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巩固生态系统的组成。巩固生态系统的组成。巩固生态系统的组成。进一步体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巩固对生态系统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巩固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巩固生态系统的组成,能够区分每一类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课堂小结2分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课下要认真的复习,多做练习加以巩固所学知识。在课余时间多多走进大自然,分析自己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布置作业1分钟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如果是的话,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它的组成。(学生思考、讨论)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成成分呢?一片草地上的全部动物、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鱼类、一根朽木以及上面长着的苔藓、蚂蚁、真菌等所有生物,它们能分别构成生态系统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23.2生态系统概述一、什么是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等类群;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三、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把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1.丰富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发性问题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用心去体会生物知识的神奇和博大精深。2.小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了自我发展。3.这节课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愉快,达到了预期效果。4.由于本节课中的教学活动多,学生分组讨论,在时间上有些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因材施教,具体班级状况具体分析。5.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显著体现。6.启发性的思考作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再接再厉,上好每一节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