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体概述(三)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2)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及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2)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学情分析???????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因此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所以教师通过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形象直观手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应用相应的知识。本课主要侧重学生的实验为主,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器具:鱼肋骨(或鸡腿骨)、稀盐酸、清水、小烧杯、镊子、酒精灯、食用醋、白纸、火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顶碗》。能够完成的如此完美,有哪些系统参与了呢?不同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那么结构的特性和成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以骨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杂技《顶碗》视频,让学生叹服能完成如此完美是因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顺势引出骨的特性与成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二)解读教学目标(三)探究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性?教师:我们把鱼骨拿起来看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发现骨有什么样的特性?学生: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弹性教师:骨为什么既有硬度而有弹性呢?作出假设:出示资料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无机物)。骨也可以熬制骨胶(有机物),骨胶的黏合力很强。学生根据资料卡推测骨的成分中可能有无机物和有机物。设计意图:骨中有哪些成分?学生平时不太关注,所以用资料卡的形式介绍日常生活的用骨情况。让学生有方向的推测,减低难度。3、实验:制定计划:教师:怎样验证我们的假设呢?(如何鉴定骨中成分?)出示资料卡:(1)无机物能溶于酸,不能燃烧,脆硬。(2)有机物不能溶解于酸,能燃烧,柔韧。学生小组讨论后说出用骨的煅烧来证明骨中含有无机物,用骨的脱钙来证明骨中含有有机物。教师: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不用煅烧,不用脱钙,不作处理,只作对照教师:要完成这两组实验需要3份鱼骨一份放在火焰上煅烧,一份放进稀盐酸浸泡,另一份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ⅠⅡⅢ实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作处理现象鉴别方法用镊子敲击处理材料把材料轻轻的拉扯,再对折弯曲敲击或弯曲处理材料结果结论设计意图:对于7年学生来说,如何设计实验比较抽象,出示资料卡,学生有章可循,动脑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思考,合作的能力。实施计划:如何进行实验呢?我们先看演示实验播放微课《骨的煅烧和骨的脱钙》,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1)安全使用酒精灯(注意熄灯的方法)!(2)2盐酸对皮肤、眼等有伤害,不要直接接触!教师:由于骨完全脱钙需要的时间长,一会老师把课前脱好钙的骨发给大家。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后小组讨论几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骨在煅烧时有什么现象产生?最后变成什么颜色?用镊子轻轻敲击后有什么现象?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鱼骨在稀盐酸中浸泡的过程中,你观察到有何种现象发生?把脱钙后的骨轻轻拉扯,对折弯曲,有什么现象?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小组汇报:骨在煅烧时先变成了黑色,最后变成了灰白色。煅烧后的骨被敲击后粉碎,说明它含有无机物。 教师追问:无机物有什么特性? 学生:使骨脆硬(教书板书)鱼骨在稀盐酸中变软,同时有气体产生。补充讲解:骨中含钙的无机物在稀盐酸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变软,可以打结。说明它含有有机物。 教书追问:无机物有什么特性?学生:使骨柔韧(教师板书)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后得出:骨之所以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是因为骨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使骨脆硬,有机物使骨有弹性。设计意图:观看微课演示实验后,学生亲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小组合作讨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四)解决生活难题:生物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学的知识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现在请大家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难题1、平时吃鱼的时候不小心会卡刺,一般人都会喝点醋,有道理吗?怎样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学生:设置实验。放在食醋中,捞出后变化不明显。也可以看出喝醋不能解决问题。严重要及时去牙科或医院取出。2、3岁小孩与80多岁老人相撞了,结果会则那样呢?看新闻《3岁小孩把87岁老人撞骨折》为什们会是这样呢?这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发生变化,试完成下表:骨内无机物含量骨内有机物含量特性儿童和青少年不足2/3超过1/3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成年人约2/3约1/3既坚固又有弹性老年人超过2/3不足1/3弹性小、硬度大、易骨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1)不同发育阶段骨有什么特性?(2)为什么我们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3)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教师总结:骨内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就是骨的特性。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如:青少年的骨容易变形,同学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老年人的骨容易骨折,我们要多关爱老人。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及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也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五)知识梳理:请同学回答,归纳出知识点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使骨脆硬,有机物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六)夯实基础:?1、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糊焦味产生 B.骨变软 C.骨变灰白色 D.骨变硬脆2、通过骨的煅烧,可以知道骨中含有( )成分A.有机物 B.骨干 C.骨髓 D.无机物3、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且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原因是骨成分的含量中( )A.有机物约为2/3 B.有机物约为1/3 C.有机物多余1/3 D.有机物少于2/3设计意图:检测巩固本节知识法医诊案4、有人报案称在某处发现一具被严重损坏的尸体,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想判断死者的年龄,取一块重9克的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至灰白色后,称重为7克。由此判断,死者是( ) A、青少年 B、成年人 C、老年人设计意图:思考后竞争回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七)作 业:1、完成实验报告单2、进一步实验(1)把骨煅烧后的骨放到酸性溶液中,你推测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2)把脱钙后的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会怎样?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能够举一反三 。板书设计:第三节 人体概述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无机物:使骨脆硬骨的成分有机物:使骨柔韧骨的特性-------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