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嘉峪关市第四中学 谢金玲授课时间:2018年3月29日 授课班级:七年级(8)班 〖课标解读〗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 初中生物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的“资料分析”列出了环境中的气体(即吸入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可得出在一吸一呼的过程中,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关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材先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接下来介绍胸廓的容积变化还与膈肌的变化有关。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学生对于到底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不一定能说清楚。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材首先介绍了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呈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结合的结构,介绍了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的组织细胞里。教材用“想一想,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的意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喜欢发言,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用自制的实验模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分组讨论的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于人体时刻进行的呼吸司空见惯,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明白了气体进出肺必须经过呼吸道,但并不明白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因此,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难点。用PPT动画展示膈肌的运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用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来突破难点。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很难理解胸廓扩大为什么会导致气体进入,因此不再深入探讨其中的物理学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用画图来展示气体交换的动态过程。〖教学目标〗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准备〗1 . 师生制作“膈的运动与吸气、呼气的关系”的实验模型 2 .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打印导学案。〖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模型演示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设计思路〗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吸气(氧气) 氧气空气 肺 血液 细胞呼气(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吸气:肌缩胸扩氧气来。呼气:肌舒胸缩气体去。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呼吸的意义课堂小结教学成果展示展示“想一想,议一议”的数据表格。师解释表格,第二行是吸入的气体,第三行是呼出的气体。分析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人体吸气主要是获取氧气,呼气主要是呼出二氧化碳。减少的氧气去哪里了,增加的二氧化碳是哪里来的?我们通过学习这节课内容来回答。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气体交换。一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二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遵循气体扩散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气压高)的地方向浓度低(气压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由吸气和呼气完成。讲述肺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介绍胸廓的组成,形状。一起感觉胸廓的运动。提问:深吸气和深呼气时感觉到什么变化?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肋间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胸廓容积的变化还与膈的运动有关。介绍膈的位置,组成,形状。动态图展示膈肌的运动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同时看出肋间肌和膈肌同时收缩引起胸廓的扩大,肋间肌和膈肌同时舒张引起胸廓的缩小。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探究:模拟膈的运动与吸气、呼气的关系。让学生用模型操作吸气呼气的状态,看到是因为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因为胸廓缩小导致呼气。归纳吸气的过程:肋间肌、膈肌收缩 胸腔扩大 肺扩张 肺内气压降低 气体吸入肺,完成吸气。 归纳呼气的过程:肋间肌、膈肌舒张 胸腔缩小 肺回缩 肺内气压增大 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通过吸气和呼气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吸气时,你的肺获得了温暖、湿润、清洁、含氧较多的气体,肺用含氧多的气体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出示肺泡图片,讲述: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分支,到达肺泡。讲述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出示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图片。画一个放大的肺泡及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图。在图形上一边画一边讲述:肺泡内的氧气透过两层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两层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肺泡是肺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以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吸气,氧到达肺泡,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氧进入血液。讨论: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去了哪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提示:回忆细胞、线粒体的有关内容。展示细胞内的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 + 氧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氧最终到细胞里,二氧化碳是细胞产生的。总结呼吸的意义:吸入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同时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吸气的过程:肌缩胸扩氧气来;呼气的过程:肌舒胸缩气体去。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最终到达细胞,参与呼吸作用,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是细胞产生的。展示学生填写的导学案。仔细阅读表格,分析数据。回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阅读气体扩散的原理。做动作,并回答:感觉到胸廓和肋骨的运动。观看,思考。分组模拟实验。展示并介绍自己制作的实验模型,用模型操作吸气和呼气的状态。观察到胸廓的变化导致吸气和呼气。归纳、推理,回答相应的提问。观看图片,思考。看图,说出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分组讨论,并回答:氧最终到细胞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是细胞产生的。总结学习的内容填写导学案。提出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亲身感觉胸廓和肋骨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突破难点,强调重点。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展示气体交换的动态过程。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呼吸的意义。梳理思路检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 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肌缩胸扩氧气来 呼气:肌舒胸缩气体去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作业设计〗完成《配套练习》上相应的习题。〖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首先理清思路。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气体交换,两个气体交换都遵循气体扩散的原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吸气和呼气来完成,吸气主要是获取氧气,呼气主要是呼出二氧化碳。再讲述吸气和呼气的过程。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氧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确定了肺与外界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减少了胸围差等概念的提出,降低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的难度。通过自制实验模型来突破难点,强调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画图,说明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动态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分组讨论,强调了吸入的氧最终在细胞中参与了呼吸作用。总结了呼吸的意义:吸入氧,为人体提供能量,同时呼出二氧化碳。并解释了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根本原因。通过学生填写导学案,检测课堂效果。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使课堂提问能真正起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在展示学生填写的导学案时,发现有个别错误的地方,应加以批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