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适合中国国情的膳食指南建议。 (2)能评价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合理。 (3)知道食品安全的意义,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兴趣参与网上调查,并在合作中将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关注合理膳食及食品安全的意识。 (2)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能根据膳食指南建议粗略评价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合理。 (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3)增强关注食品安全的意识。 2、难点:(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尝试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2)参与网上调查,并在合作中将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网上完成中学生的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 (2)课前调查市场上正在出售的自己常买的奶制品或饼干、火腿肠、水果罐头、碳酸饮料等食品的安全性。调查重点是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产品标准号)。 2、教师准备:《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课件、swf和相关网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调查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看ppt]:儿童与青少年营养问题的图片——肥胖症(营养过剩)、体重过轻(营养不良)、不吃早餐、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饮食过咸等。 [提问]:想一想他们这些饮食习惯正确吗? 说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饮食习惯,使学生对不吃早餐、偏食、挑食产生共鸣。 [引言]:那么什么样的营养结构才叫合理?正确的饮食习惯是什么?什么样的食品才安全?让我们关注今天的学习内容——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二)合理均衡膳食 [出示]:各种佳肴的图片。 [提问]:你能给这些丰富的食品分分类吗? 积极发言,给食品分类:谷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类;豆类及豆制品、奶类及奶制品;油脂类。 [复习提问]:能说说这些食品富含哪些营养成分吗?这些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回忆旧知识,说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纤维素。 [讲述]: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因此,合理而均衡的膳食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提问]:你们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每天摄取的营养物质中尤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糖类、蛋白质最重要。 [小结]: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膳食计划应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营养的不同要求。 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食用足够的糖类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食用适量的蛋白质以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还应食用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以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我国的膳食指南 1、[讲述]:中国营养学会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看教材(P33-34) 阅读ppt上的8条建议,对照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哪些做得还不够。 了解五大类食物的需求量。 [看ppt]: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 [提问]:除了合理均衡的膳食以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2、设计: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 [讨论]:合理的饮食习惯。 [补充]:一天一般为三餐,两餐的间隔时间为4-6小时。科学论证,早餐约占一天热能的30%,午餐约占40%,晚餐约占30%,不吃早餐或不定时就餐的习惯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并发言: (1)一日三餐,按时进食。“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饭吃得少”。 (2)不偏食,不挑食。 (3)不暴饮暴食。 [设计]:如果你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营养师,请你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要求: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共同完成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评出较好的的“一日食谱”。 (四)食品安全 [提问]:你一般通过哪些渠道获得食品? 基本上都是从超市、校园商店等场所购买食品。 [提问]:你在购买食品时有没有关注过它的安全问题? 不少同学摇头。 [讲述]: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不安全,是百病之源。食品安全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讨论]: 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内容? 2、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3、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配方、使用方法。 (2)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有无光泽,有无异味,有无食品检疫合格印章。 [补充]:不食霉变和已过保质期的食品,不滥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强化食品。 [阅读]:课外阅读——课本P36新型食品中的安全问题。 课后调查:食品是否超过保持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 通过ppt观看一些食品安全事件。 (五)总结与回顾 媒体上经常曝光不安全食品,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病从口入”。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