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护生态环境课标要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教学目标:1、列举环境污染的分类及危害;(知识)2、分析垃圾(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加工,产生二次污染的实例,树立减少排放的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3、参加“创建不产生垃圾校园”的活动,养成物尽其能、减少排放的环保习惯。(技能)学情分析:马上进入初三的孩子,对社会事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参与意识,他们开始关心时事,能积极地参与身边的群体活动。如果指导得当,非常具有创造力。石家庄的雾霾让所有学生体会到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通过现代传媒了解了一些治理措施。最近几个月,体验到了环保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蓝天绿水。因此,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教学重点:树立减少排放的观念教学难点:养成物尽其能、减少排放的环保习惯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教与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出示目标(1min)1、列举环境污染的分类及危害;2、树立减少排放的观念;3、养成物尽其能、减少排放的环保习惯。默读观察二、导入(1min)新闻引入听讲介绍新闻,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导入新课三、展示问题(5min)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和危害观察图片,阅读课本,辨别思考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环保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四、综合整治,效果显著(10min)(观察图片、温故法律知识,感受政府的决心、群众的热情,分享自己参加过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和信心出示图片,引导思考,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五、聚焦固体废弃物(5min)城、郊对比,厦门垃圾处理方法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回收再造引起的二次污染观察分析,聚焦固体废弃物,意识到严重危害性展示冲击力强的图片,引发学生共鸣,导入下一议题六、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寻找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方法(15min)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法小组讨论、展示、确定可行方案参与讨论、把控方向撰写倡议书、绘制海报分工合作,撰写倡议书、绘制海报观察、指导、协调统一方案七、课后践行开展“建设不产生垃圾校园”活动兴趣小组监督实施,全体学生参与辅助兴趣小组工作、协调各方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知识点容易理解,拓展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接触最新信息;借用政治老师PPT温习法律知识,有利于架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科交叉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升;课后的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更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从看到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到参加校园建设,能培养学生对集体事务的参与意识;“创建不产生垃圾校园活动”最直接的培养了学生环保理念和环保习惯,既提升了学生的个人素养,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品质。最后,希望借此机会,把我们的倡议传递给新华区的所有校园,传遍我们石家庄市、乃至全国的所有校园,让我们的校园不产生垃圾,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知识拓展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习惯养成目标达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