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3)认真观察肾的结构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4)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肾单位结构的认识,联系尿液的形成过程,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的创设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学有所用。(2)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二、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三、教学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尿的形成、尿液的排出)2、学生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资料。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每节课上课都要做的“起立、坐下”这些动作,需要消耗什么?生:能量。师:能量是在细胞中产生的,细胞除了产生能量还会产生什么?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师:这些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与排遗进行区别。PPT展示排泄的三条途径,指出排尿是最主要的途径,从而引出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肾的结构1、多媒体展示肾的结构,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认识肾,结合教材P66_P67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1)描述肾的位置形态。(2)肾的宏观结构分为哪几部分?(3)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是怎样构成的?2、观看肾单位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总结分析肾单位的各部分特点。(1)课件展示: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图(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①肾小球是一个,两端连的都是。②肾小囊是一个的囊状结构,下连。③肾小体分布在。肾小管分布在。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3、进阶训练,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组内探讨、交流:(1)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肾的髓质部分颜色深?(2)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各部分结构流过的血液类型有何变化?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探究二:尿液的形成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P68,结合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和几种液体成分的差别,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请你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2、教师播放尿液形成动画,着重强调:(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被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哪些成分没有被滤过?原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全部或部分重吸收了哪些成分?哪些成分没有被重吸收?尿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3、教师做适当点拨。4、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5、进行升级,对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比较,进一步对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进行梳理。探究三:尿液的排出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69,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自主完成下列任务: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2、尿的排出途径?3、排尿有什么样的意义?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到肾脏对我们的重要性,教师总结。七、课堂小结:展示本节课知识点。八、教学反思: 就宏观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肾的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尿液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就能力训练而言,本节用多种方式(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