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比例尺 第1节 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问题解决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说一说它的作用,引出“放大”概念。 2.让学生观察教材第71页内容,引出“缩小”概念。 3.师生举出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的事例。 (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等都是生活中的放大现象,照片则是物体缩小的现象。复印机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等) 教师:由此说明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1.摆图形认识放大与缩小。 (1)分别用同样长的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摆三角形的方法。 (2)提问:观察自己用3根、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观察、思考的结果。 (用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的每条边的边长都是由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每条边的边长的2倍或用3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的每条边的边长都是由6根小棒摆成三角形每条边的边长的) 教师指出:把用3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的每条边的边长放大2倍可得到由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把用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的每条边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可得到由3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 (3)讨论:将用3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的三边放大到原来的几倍可得到由9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 (4)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题。 2.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画图形。 (1)出示教材第72页例题。 提出(1)的要求,说一说“把长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是什么意思,然后画图。全班交流,明确:放大后的长边是(3×2=)6个格长,宽边是(2×2=)4个格长。 (2)交流学生画的过程和结果。 (3)提出(2)的要求,讨论:“把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2倍”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画图。全班交流、明确:缩小后的长边是(8×=)4个格长,宽边是(4×=)2个格长。 (4)交流学生画的过程和结果。 (5)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放大与缩小,1.摆图形,2.画图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