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命的诞生 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简略而完整地介绍了生命起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渴望对人类的起源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这节内容是前面知识的自然延伸,同时会让他们对这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单元章节的要求、课时教学的任务、学生情况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命起源的猜想和讨论,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生命的起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突破策略:学生通过视频、Flash课件等直观手段进入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情境,继而对实验展开讨论,有助于对生命起源过程第一步(即如何由原始大气到有机分子演变)的理解,进而理解生命起源的全过程,树立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另外,通过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1、知识前提分析:学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们迫切想知道生命是从哪来的,这也是学生学习本章的一个动力源泉。 2、知识障碍分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正确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3、学生心理分析:八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3—15岁之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观察生物现象与实验的习惯尚未养成,但好奇心很强,学习生物的兴趣需要诱发产生,所以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心理特征来诱发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知识。 三、教学方法 1、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针对这一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为了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愉快学习,使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故本节课将猜想、观看实验、合作、交流与讨论贯穿整个教学之中。 2、在教法的选择上我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讲授、讨论、以及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索研究,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创设情境,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思考,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抽象的人类起源知识建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学法指导 本节的内容抽象、理论化,但也不乏乐趣,学生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再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进入情境,推理生命起源 五、教学设计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的地球有五彩缤纷的植物,千姿百态的动物,还有神奇的微生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世界的奇异和浩瀚。我们不禁要问: 这样一个种类繁多的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呢?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 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 ? 1.神创说: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设计创造的。 ? 2.自然发生说: 认为生命物质可随时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迅速产生出来(如: 腐肉生蛆)。 ? 3.宇宙发生说: 认为生命来自其他星球,某些微生物的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到达地球,从而使地球具有初始的生命。 ? 4.化学进化说: 生命在历史早期特殊环境中,由非生命物质经历长期的化学进化过程而产生的。 展示科学家关于人类起源方面的几种假说,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更愿意接受哪一种假说,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观,知道后面的米勒实验的结论也仅仅只是一种假说。 [设计思想]通过自由发表议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想像,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共识,统一思想,同意“化学进化说”的观点。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40亿年前的地球状况,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思考题。 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了解原始地球的状况。 思考题(课件): ?1.地球产生的年代? ?2 原始地球的状况如何? ?3.原始大气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一个很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炙日炎炎、火山喷发、熔岩横溢、电闪雷鸣、烟尘滚滚。原始大气中只有甲烷、二氧化碳、氨、水蒸气、氢等简单物质。于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便开始了。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思考与讨论】 1.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米勒的实验引起同行的注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米勒的实验说明: 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如何进行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教师活动: 出示幻灯片,介绍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2.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即酵母菌体内转运丙氨酸的tRNA)。 教师活动: 这两项发现,对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第二阶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我国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设计思想:通过介绍我国为生命起源问题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要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努力学习动力。 教师活动: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从有机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到原始生命 提示:我们学过的病毒的结构就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课件展示: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 1.原始生命起源于何处? 2.原始生命的标志是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补充点评 教师小结:生命起源的过程(课件展示) 结合课件讲解生命起源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整个生命起源的过程,了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进而说明化学进化学说目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与开始学生的猜想形成互应。 教师活动:思考题(课件): ? 1. 有人说,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外星球来的,因为从陨石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如果真是这样你能用类似“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地球生命的起源过程吗? ? 2.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存的生命,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生物 师生活动: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补充点评。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原始生命的产生过程,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是原始地球条件和各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现在的地球,不具备这些条件,现在的地球不再是一个到处炙日炎炎、火山喷发、电闪雷鸣、熔岩横溢的地球,而现在大气与原始大气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现在的地球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新的原始生命的,正因为如此,倘若地球上灭绝一种生物,那么它将是永远的消失,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生物,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地球。 设计思想: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认识地球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可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积极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的认真分析和讨论,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 课堂练习 【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1? 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 2? 化学进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一. 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 原始单细胞生物-----原始生命----有机大分子 二.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 物质条件:原始大气 能量条件:紫外线,闪电,热能 场所条件:原始海洋 课后反思: 本节是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本节课内容设计涵盖了地球上生命产生的假设推理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内容非常抽象,所以我通过视频、flash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进入原始地球的模拟环境,更直观的理解生命诞生的初始条件,通过米勒实验的动画模拟,从而理解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可能的,然后一步步引导、验证。进而理解生命诞生的全过程。把抽象的人类起源知识建构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够,应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把课堂打造成更高效的课堂。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