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植物种子的萌发(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植物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初中生物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中的第1节,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通过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学习和观察,明确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皆源于种子,为之后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绿色植物中的组织、器官等知识,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了解了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节“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七年级上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与探究的能力,为本课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观察并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能力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和勇于探索新知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二)教学难点 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先后顺序。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动动脑】所有的种子都能萌发吗?引导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思考,从而进入植物种子的萌发的第二课时教学。 新课学习 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想一想】将大米粒播种到地里会不会萌发?煮熟的绿豆种子播种到地里会不会萌发?这是因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会萌发,因为胚受损,无活力。 【达成共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并思考: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其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胚根先发育。先长出根,不但可以固定植物体,同时可以从外界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和无机盐,保证幼苗发育的营养供给。 【提问】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逐渐消失。 【展示】图片并讲述: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细胞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子叶内的营养物质,被逐渐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利用的物质,输送到胚轴、胚根和胚芽。 【提问】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以表格的形式【整理】种子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发育时的变化。 【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过程的异同。 学生回答:相同点: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成根→胚轴伸长→胚芽长成茎和叶(同时根不断生长)。不同点:大豆种子营养来自子叶;玉米种子的子叶不出土,营养来自胚乳。 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学生完成表格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处理方式 无水 室温 有空气 有水 室温 有空气 有水 低温 有空气 有水 室温 无空气 预期效果 不能发芽 能发芽 不能发芽 不能发芽 实验结论 1和2作为一组对照试验,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 3和2作为一组对照试验,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4和2作为一组对照试验,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探究实验】上节课已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学生进行探究的因素有:空气、水、温度、土壤和光照,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 【汇报】学生实验结果汇总,图片展示。 【延伸】土壤和阳光为什么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外界条件? 老师讲述: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不用土壤可用水培代替,阳光只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无阳光种子能发芽,但幼苗为黄色。 【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自身):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学以致用】储存种子时,如何使种子能保存更长时间,不萌发? 3、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的过程:种皮吸水涨破;胚根突破种皮,发育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形成连接茎和叶的部分;胚芽发育形成茎和叶。 种子萌发的条件:内部条件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外部条件是一定的水、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4、巩固练习 5、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