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成都市小学 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者 学科 信息技术 班级 四(13) 课题 病毒知识及防护 时间 10月15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知道计算机中病毒后的异常反应; 情感目标: 树立防范病毒意识;树立计算机保护意识力求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培养信息安全意识以及良好的使用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教学难点 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计算机及移动设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学准备 PPT、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行为习惯培养 一、新课导入 1、播放勒索病毒视频,生观看视频的同时,观察视频中小朋友的平板中了什么病毒。(勒索病毒) 2、师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勒索病毒又是什么?还有哪些计算机病毒?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知识积累,学一学 1、认识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一种程序。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有以下几种: 勒索病毒 蠕虫病毒 熊猫烧香 木马病毒 感染计算机病毒的症状 我们感冒会咳嗽、发烧,如果电脑不小心“感冒”了,它会有什么症状呢? 反应迟钝,出现蓝屏甚至死机; 常用的程序突然无法使用,或者图标变更; 开机后出现陌生的声音、画面或奇怪的信息; 计算机中文件被破坏,不能正常打开。 3、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播放计算机病毒通过优盘从已被感染的电脑扩散到未被感染的电脑视频,引出计算机病毒传染性的特点。 指导学生填写表2-3-1,带着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有:传染性、破坏性、隐蔽性、潜伏性、寄生性。 4、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我们的电脑又是怎样感染病毒的呢? 通过移动存储设备进行病毒传播 通过网络来传播 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弱点传播 三、合作探究 计算机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请与同学们讨论一下,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整理到表2-3-2中。 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 观看视频,观察视频中小朋友的电脑中的什么病毒? 新知学习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计算机中病毒后会有哪些异常反应 ,踊跃发言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认识到不同的传播途径,引以为戒,树立良好上网习惯。 思考、讨论、填表 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开拓视野 锻炼思维,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判断计算机是否中毒 培养保护计算机安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