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信息技术》小学第1册教学设计(四上第三课)年级四年级课型新授使用人封传和课题认识窗口使用时间第3周,第1课时总第3课时课标与教材本课是计算机操作的启蒙教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软件的窗口,窗口的操作。要组成部件、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鼠标使用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使枯燥的基本技能训练趣味化,使学生尽快熟练地正确使用鼠标。教学重点打开“记事本”“我的电脑”等窗口。窗口的组成。移动窗口。调整窗口的大小。教学难点调整窗口的大小学情分析四年级初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由于学生对微机的认识大多数来自生活的感性认识,了解微机的用途是打游戏、上网等感性认识,对于微机的基础知识根本不了解,但多数同学由于认为其能打游戏的功能,因此对“微机”还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还比较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其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程序窗口和计算机窗口,初步了解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形式.2.能举一反三,打开其他程序窗口,逐步适应数字化学习方式。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一、打开窗口教师出示任务:打开“记事本”窗口。请同学们参考课本11页的内容打开“记事本”窗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二、初识窗口1.窗口的组成(教师课件出示记事本窗口图片)师:我们知道,在Windows环境下的所有应用程序都是在窗口中执行的,关闭窗口,也就关闭了程序。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个最常见到的窗口,它具有Windows窗口的许多共同特点。记事本窗口由八部分组成,教师讲解八个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学生试一试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和关闭按钮的作用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三、认识“计算机”窗口1.认识计算机窗口师:每台计算机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计算机”图标,计算机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从“计算机”中找到。请同学们试着打开计算机窗口。教师出示任务:试着找一找菜单栏、状态栏、最小化按钮、最大化/还原按钮和关闭按钮。2.认识盘符师:计算机的硬盘一般都分为四个分别为“本地磁盘C”,“本地磁盘D”,“本地磁盘E”和“本地磁盘F”,我们可以从计算机窗口中找到他们的盘符,双击他们就可以打开相应的磁盘。学生动手操作,试着打开各个磁盘。四、窗口的操作1、最小化窗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刚才讲过的窗口右上角的那三个按钮的作用。先来看最小化按钮的作用(师做示范操作)。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同时找学生做给其它学生看。2、最大化(还原)窗口让学生自己试,然后总结得出: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会扩大到整个屏幕,此时“最大化”按钮变成了“还原”按钮;单击“还原”按钮,窗口恢复原状。3、切换窗口师:打开两个窗口,请同学观察两个窗口的标题条有什么不同(生答)师:给出当前窗口的概念:把标题栏呈深颜色的窗口称为当前窗口。单击任务栏中的某个窗口的图标按钮,就可以切换为当前的窗口(师作操作)。学生自己试。4、移动窗口师作讲解:指针指向“我的电脑”窗口标题栏,进行拖动操作,可以移动窗口。5、改变窗口的大小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鼠标指针的形况是什么样子的()。对,当指针成这种形状的时候我们只要向左右拖动就可以改变窗口的宽度。那么我们又怎么来改变窗口的高度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同学来操作)。师把鼠标的指针形状变为,提问:有谁知道老师现在这种指针能改变窗口的什么大小(生答,师总结,能同时改变高度和宽度。)6、关闭窗口有没有同学知道怎么关闭窗口(生答单击“关闭”按钮,窗口关闭。)五、做一做教师出示任务:打开“记事本”和“画图”,通过移动窗口,使记事本和画图窗口并列排放,并调整两个窗口,使他们大小相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与指导。六、板书设计窗口组成:教师讲解环节,学生不感兴趣,以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然后相互说出窗口各组成部分名称及作用。操作环节,以学生操作为主,可以安排学生反复练习,熟悉窗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调整窗口的大小是本节难点,可安排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相互练习,重点检查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分工合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熟练程度。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当中总结知识点,并且做到举一反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