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信息的含义以及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途径。 2、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3、正确识别信息的真伪,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过程与方法 能针对具体信息选择适合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会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养成信息甄别的意识。 教学重点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甄别 教学难点: 信息的甄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展示清晨的霞光、树叶变黄、树木的年轮以及红绿灯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通过这几幅图片,我们能了解到什么。 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开始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树木的年轮铭刻着它的年龄;红绿灯指示着交通的信息。 由此引入“信息”一词。 、新授课 1、信息的含义 信息(information)一词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语言、文字、符号、信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信息。 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上,有大量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股票信息”…… 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 实践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提醒学生,不明液体不要随便品尝。 总结获取信息的方法: 利用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如:耳闻、目睹、鼻嗅、触摸等方式。 使用各种工具来延伸人体感官的功能,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广播、电话、显微镜、望远镜、电影、电视、网络等。 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总结:温度计测量、天气预报获取的温度信息较为准确,且通过天气预报获取温度信息更为方便、快捷。 信息的基本特征 实践学习:将班级分成4个小组,各组准备一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写4个电话号码。 第1组为耳语组,从第1位同学开始,将纸条的内容用悄悄话一次传给下一位组员; 第2组为接力组,从第1位同学开始,看完纸条后,将纸条依次传给下一位组员; 第3组为喇叭组,第1位同学将纸条的内容,用朗读的方式告诉每位组员; 第4组为网虫组,第1位同学将纸条的内容,用共享文件夹的方法传递给每位组员; 每组最后一组成员将接收到的内容写下来。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围绕信息的存储、传递、载体、失真等方面进行讨论。 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如果传递信息的范围扩大到全球,那么传递方式和传递效果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加工和可共享等基本特征。 使用耳语的方式进行传递,速度较慢且容易出错; 使用接力的方法进行传递,在一定范围内,速度较快且不易出错,但传递范围增大了,却易产生差错,如纸条损坏或者丢失,会带来不便; 用朗读的方式传递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效果很好,但是范围增大了同样会产生差错,造成信息的失真; 使用共享文件夹的方法传递信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效果则较好。 信息的甄别 案例分析:各大论坛里几乎都有这个话题,微波炉竟然能给公交卡充值,不知是真是假?请同学们甄别一下。 通过演示相关截图,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判断结果和依据。 通过相关报道揭秘答案并演示一些上当受骗网友的回帖,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通过这个例子和学生一同构建提高获取信息准确度的方法。 不要盲目地相信得到的信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判断和验证。 向权威机构核实。 存在疑问或影响重大的信息在应用前要向权威部门核实。 根据原有的经验判别。 经验判断虽然不完全准确,但速度较快。 根据信息来源途径判别。 一般来说,来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新闻媒体或者专业咨询机构的信息比较权威,可信度较高。 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将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加以比较和分析。 (三)、课堂小结: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也有人处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欺骗、夸大等手段,制造不良信息。我们应正确识别信息的真伪,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八、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