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信息技术初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信息的重要性。 2.知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计算机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 老师想分享一段经历, 我在其他班整理队伍准备带到电脑教师的时候,听到班长说:“上电脑课了,上电脑课了,排好队。” 在班长看来我们现在上的是电脑课,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同意请点点头,不同意请摇摇头) 其实我们现在上的是信息技术课(展示课本封面)。 班长还是很疑惑,他说:“老师,我们每节课的内容都要使用电脑完成,是不是电脑课就是信息技术课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信息技术课堂。 部分点头赞同,部分摇头不赞同。 观看 通过学生身边的事情,激发共鸣。 2、学习任务清单 判断信息技术课是不是电脑课,我们要知道他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等于还是大于或者小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老师用分解法将其分解成信息+技术,这要求我们要知道: ①、什么是信息;②什么是技术;③什么是信息技术。 明确今天要学习的概念,帮助梳理知识。 概念学习环节 3、 什么是信息 4、什么是技术 5、什么是信息技术 动手操作环节 作品展示环节 6、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天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哪些属于信息呢? (班牌、课程表、厕所标识、红绿灯、天气预报) 下面我们来开小火车,四个人一组,一个接着一个,看看哪个组的小火车回答完全正确,表示火车到达目的地。回到目的地的火车,我们为他们点赞。 其实,这些都属于信息,信息即消息,能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我们都称之为信息。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是信息? 信息无处不在,我为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点赞。 (过渡)知道什么是信息后,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什么是技术? 我们可以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器官直接获取外部信息,比如:这个苹果我不知是甜的还是酸的,我怎么获取它的信息呢? 我们可以通过舌头品尝判断是甜还是酸。这是直接获取信息。 但是我们有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请问: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引导,有个聪明的小孩叫曹冲。 曹冲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大象的体重。请一个同学说说曹冲用什么方法得到大象的体重。 教师演示称象的方法 石头的总重量 = 大象的重量,这个时候怎么得到石头的总重量呢? 我们通过方法和相应的工具得到了大象的体重。当人们无法直接获取外部信息时,技术产生了。 技术指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或者工具。 练习:连连看(细菌是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这时候我们要借助哪些工具) 医生观察细菌 (显微镜)、观察遥远的太空(望远镜)、欣赏邮票(放大镜)、 绘制电子海报(电脑)。 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是要借助工具的呢?这个问题有点困难,老师想看看哪个小组愿意开趟火车。思考时间2分钟(提示:发烧了要测量体温,写字,身高,老师的声音比较小,要想让所有人都听到) 技术的产生,让我们的信息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回顾:信息是消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原理、工具。 请同学们将两者结合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是信息技术? 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和工具的总和。电脑是处理信息的一种工具(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信息技术和电脑关系相等吗? 我们用大圆和小圆表示信息技术和电脑的 题目:现在我们要向全校传递一个消息,节约用水,你们会怎么做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信息。信息技术课我们学习了画图还有word,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软件绘制宣传简画或者编写一份倡议书,以此提醒大家节约用水。作品要求:1、图文结合;2、主题突出;3排版美观。 展示学生作品。 (选择优秀作品点评,强调文字排版,图文搭配效果,是否突出主题,多图片搭配效果等。)强调技术只是创作的方式,作品质量很重要。 回想一下今天学习的概念,什么是信息技术? 知道信息技术课和电脑课的关系,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创作更多好的作品。 观看思考 小组协作完成,判断是否是信息。 思考为什么是信息? 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直接咬一口,就知道了。 思考问题 曹冲称象 学生描述 使用工具秤得到石头的总重量 学生一起回答 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什么是信息技术 回答:不相等。 大圆表示:信息技术; 小圆表示:电脑 节约用水班会课,升旗仪式演讲,课间广播等。 动手操作 欣赏、学习 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和工具的总和。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问题面比较广时,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帮助学生缩小范围,同时也不会限制学习能力好的学生。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