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PS图层的初步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PS图层的初步应用》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内容。 图层是Photoshop学习中很重要的一课,因为任何图形图像的操作都离不开图层的使用,要想成为PS能手必须熟练掌握图层的运用和操作。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Photoshop基本知识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本节课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图层的知识点较多,结合本节课内容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微调,本节课主要学习图层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这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PS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图层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物教具(透明胶片的叠加)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图层的含义。 2.运用“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利用课件与微视频自主探究学习。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巧妙地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尝试处理和美化图像作品,锻炼个人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理解图层的概念。 (2)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图层的显示隐藏、删除、移动等。 2.难点 (1)图层与工具的综合运用。 (2)能够简单加工图像,有效地表达思想。 五、教学与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件,微视频,练习素材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进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根据初中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展示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与天宫二号对接视频,吸引学生注意,进而激发学生个性化创作欲望。 引出课题:《PS图层的初步应用》 学生欣赏视频 学生讨论 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一考 展示《Photoshop窗口界面》课件,要求学生回忆Photoshop界面名称。 小结:启动Photoshop软件,总结Photoshop窗口界面的组成。 学生操作演示。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尝试操作。让学生回忆对Photoshop的基础操作。 新课讲解 (1)图层的含义 实物教具:演示透明胶片叠加。 实例演示: 展示池塘上的蝴蝶(含多个图层的PSD文件),打开却什么也没有。问:有什么问题?该怎么办? 演示让蝴蝶或者青蛙一个一个出现。 问:为什么可以请出这些动物? 引出: 图层的定义:是一张一张叠起来的透明胶片,每张透明胶片上都含有文字或图形等元素,改变图层的顺序和属性可以改变图像的最后效果。 学生思考并设想解决办法,教师演示。 以问导思,以思释疑,激发学生本课的欲望,为教与学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讲解 基础任务:看谁拼得快! 任务内容:打开基础任务文件夹中“拼图.psd”文件,拼出下图所示的效果。 仔细观看微视频,模仿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图层面板中将“图层”删除。(难度:★) 第二步:显示被隐藏的拼块。(难度:★★) 第三步:使用移动工具将画框外的拼图移动到画框内。(难度:★★★) 教师巡视辅导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分析问题。 图层的特点: 1.相互独立,便于操作; 2.相互层叠,上层图像覆盖下层; 3.没有图像的部分是透明的。 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 学生演示 通过阅读观看微视频,让学生从模仿操作步骤中,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以及移动工具的使用等。 分析问题、突破教学难点,为拓展任务做好准备。 新课讲解 拓展任务:冰淇淋海报设计比赛 任务内容:打开拓展任务文件夹中“冰淇淋海报设计大赛.psd”文件,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片素材,设计出一幅个性冰淇淋画报。(难度:★★★★) 提示:仔细观看微视频,学习图像的简单合成、自由变换工具。 完成后,保存重命名“班级+姓名(冰淇淋)”,上交作业到教师机。 教师巡视辅导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上交作业。 学生演示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创新,锻炼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用于学生体验图层与工具的综合运用尝试,体验图像的简单合成。 总结课堂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归纳如下: 1.理解图层的含义。 2.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移动工具,自由变换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思考与讨论 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强化练习 挑战任务:制作莲花小子 任务内容:运用之前所学知识,用所提供素材,制作“莲花小子”。(难度★★★★★) 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 根据前两个任务的完成情况,适时增加或删减,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 用于学生体验图层与工具的综合运用。 九、教学反思 1.教学任务的难度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以逐层递增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发现问题、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 2.采用“任务驱动法”,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巡回指导和教学过程评价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在学生展示作品和小结中,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比较大,具体操作所需时间差别很大,但基本效果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 5.由于一个班级的电脑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及时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和学生面临的困难,于是,我在每组中,选择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老师”(一个或多个),当他或他们完成任务后,辅导部分能力较差的同学,弥补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