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图形元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 题 第四课 《图形元件的应用》 授课人 学校 版 本 大连理工课标版(2015) 年 级 八年级 单 元 第一单元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图形元件的概念及种类。学会创建图形元件,掌握图形元件的基本操作,能根据自己的作品建立图形元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动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创设学习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再结合上机实操进一步完成相应的任务。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适当设疑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Flash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布置舞台、图层操作、FLASH中的变形工具、线条工具、椭圆工具等工具有初步的功底,能够做出一些简单的动画,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元件的制作和编辑以及图形元件在动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动画作品。 四、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网络教室、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导入,将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繁星闪烁》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察实例,温习上节课图层的应用,并引出新课及这节课的任务。提出问题。1,这个动画有几个图层?2,什么对象多?3,这里有很多星星,它们虽然形状相同,但大小角度有所不同,有的还会动。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引出板书:图形元件的应用 学生观看动画,回答问题 《繁星闪烁》动画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教师布置任务,看课本24页“元件与图形元件”内容并提出问题:元件的概念;元件的类型;存放位置。 教师利用者教师机操作演示星星元件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观看,并布置任务: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做出星星元件,然后做出繁星的背景图层。班级分成6个小组,可互相讨论探究。最后教师用教师机展示学生较好的作品。 布置任务:在繁星图层的基础上增加图层,做出月圆月缺的动画;流星的动画;导入楼房背景图。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动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用教师机展示学生较好的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并让别的学生得到学习。 1、快速阅读课本24页“元件与图形元件”内容,并回答问题 2、观看教师制作星星元件的过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电脑上独立完成星星元件的制作 3、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月圆月缺并且有流星和背景的动画 课本 采用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通过适当设疑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Flash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拔高练习 教师展示“牛顿的苹果落地”动画,提出问题。几个层?就做几个元件?然后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最终演示作品。 观察动画,然后回答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完成作品。 “牛顿的苹果落地”动画 点拨知识 探究学习 调动积极性 四、小结 让学生一起说出元件的概念,元件类型,元件存放位置,元件的动画。 加深学生的记忆。 回答 加深学生记忆 五、作业 “牛顿的苹果落地”动画有些学生做的不是太好,回去学生认真讨论。下节课争取完成作品。 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 图形元件的应用 元件的概念: 元件的类型: 元件存放位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采用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利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创设学习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再结合上机实操进一步完成相应的任务。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任务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适当设疑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Flash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展示作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效果很好,但也有不足,比如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计算机不跟随教师机演示,以后需要改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