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的遗传 教学目标: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 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重点: 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预习: 预读课本内容,划出重要字句,完成导学案。 导入: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你跟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少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填写书P2的调查表。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学生填写P2的性状调查表。 学生根据现象理解遗传的概念。 一、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展示书P3的图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题。 学生总结老师补充说明性状的概念。 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讨论题。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 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学生根据事例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1、认识基因和染色体 引导学生阅读P4孟德尔材料得出结论:控制生物性状的因子是基因。展示染色体图,学生根据图片说出DNA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和DNA的关系: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分析数据,从中找出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生: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生: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 课堂小结: 根据导学案小结 巩固练习: 完成训练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