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繁星闪烁 ——图形元件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繁星闪烁—图形元件的应用》,本节课内容包括元件的制作和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本课理论知识较少,任务操作较多,难度也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通过星星元件的制作使学生体会元件的特点并且能够绘制出图形元件,从而突破了本课的两个主要知识点,同时根据需要让星星动起来的过程中还穿插着动作补间动画命令的讲解,进而在完成动画作品的同时又学习了本课的另一个知识点,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感,所以本节课在教材当中地位比较突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学习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前面的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对补间动画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元件的特点和起始关键帧、结束关键帧位置和内容的确立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将内容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分段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锻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形成思维架构。由于本课任务较多、较杂,而且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可能一下子难以完全消化,结合这几个方面,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完成教学设计的前两个任务,最后一个任务应适当的弱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案例,体会元件的特点与作用。 2、 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创建、绘制出图形元件存放于库文件中,完成元件的基本操作。 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形状补间动画的创建过程,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步骤并且完成动作补间动画创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任务驱动,结合微课,自主完成元件的制作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元件的特点,并且掌握了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 3、通过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做总结,帮助学生提高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结合头脑风暴形成思维架构。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新建图形元件的基本操作 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动作补间动画的创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本节课所需的素材。 学生:课前预习教材。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解。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听一小段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同时思考一下,用上几节课学习过的知识,怎么能制作满天繁星呢? 同学回答:复制帧、粘贴帧,老师先保留一下你们的意见,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一个新的法宝叫做元件。(教师计分,最后获得最高分的小组课后老师给予奖励) 活动2、任务驱动,小试牛刀 任务一:制作图形元件 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一中两种“星星”元件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或参考D盘中任务一里面的微课。 制作完成后老师会请出一位同学在教师机对任务一进行操作演示,其他同学提出疑问。 任务二:头脑风暴,合作探究 两种星星元件我们已经制作成功了,结合书中p24信息快递和p26电脑秘籍,同学们回答一下元件的特点?(下面小组讨论。教师计分) 任务三:小组合作,大展身手 1、如何让星星动起来? 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三中流星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注意场景和元件之间的切换,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或参考D盘中任务三里面的微课。 制作完成后老师会请出一位同学在教师机对任务三进行操作演示,其他同学提出疑问。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几个问题: 问题:1:在第1帧和第30帧处我们需要确定两个要素,是什么? 问题2:星1图层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3:我们之前学过形状补间动画,本课学的是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4:哪个小组能给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排序:(教师计分) 问题5:我们观看一下测试的效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颗流星的是不是移动的太慢了,我们怎么让它变快呢?(结合教材p28页,解决这个问题) 2、组内活动,共同进步: 没有完成的小组,现在给你们时间来完成,老师在这里强调团队意识,流星必须全组同时做完才能进行老师给的新挑战,学困生请小组长帮忙 ,也可以小组互助,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都完成的小组向我汇报,领取任务。 任务四: 促进迁移,技能提升 1.制作一个小球元件,让它做动作补间运动 2.实现“浮云”.swf中的效果,注意云朵飘过时要有速度上的变化 小组长统计一下做出浮云有几个,做出小球有几个,做出一个加一分。 五、集体总结、梳理知识 元件——图形元件-修改-编辑-调用 动作补间动画——起始关键帧、结束关键帧 六、作业 实现“牛顿的苹果.swf”中的效果 板书设计: 繁星闪烁 ——图形元件的应用 元件特点关键词:反复调用 删除 修改结束,场景插入的全部改变 动作补间动画步骤 起始关键帧——结束关键帧 动作补间 观看测试效果 思维导图总结图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三个知识点,分别是元件的绘制、元件的特点、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味照搬老师的操作,学生是可以很快的做出来,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是不深刻的,我综合这几点考虑,决定采用内容转问题,分组讨论,思维导图总结的授课模式来进行讲解,再结合老师制作的微课,进一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很好的培养小组团队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同学做示范,可以更好的完成对任务的处理能力。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同学在制作星星元件有许多易错点,比如应在元件里做的内容,跑到了场景当中做……后来把这些易错点转化成问题向学生提出来之后,学生在接下来的制作就避免犯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节约时间,在课的最后运用了思维导图做总结,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形成思维架构。不足之处:由于是新老师,把内容转化成问题的提出方式也不够灵活,对教材难点的处理也不够细致,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