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第1课信息与社会1、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2、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3、正确辨别信息,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习惯。学习目标信息的定义是什么?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泛指描述、表现客观事物特征的一切内容,也就是使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任务一:大自然用不同的自然现象描绘出了春、夏、秋、冬的美丽画卷。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描绘春、夏、秋、冬四季信息的古诗词,写在我们的学习任务单上。信息是以什么形态体现的呢?信息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声像形态文字形态记忆形态什么是信息载体?二、信息载体的概念信息载体是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信息必须依靠某种媒介进行传递。例如:记录古诗词的竹简、纸张;教师讲课发出的声波……任务二:举例说明,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同的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把例子写在学习任务单上)将士点燃的烽火它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是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而烽火本身不是信息,它只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思考:古代时候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还是载体?信息具有哪些特征呢?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具有普遍性信息具有真伪性信息具有传递性……三、信息的特征体现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外敌入侵的信息附于烽火呈现。2、价值性:诸侯看到烽火后来勤王。3、可传递性:每隔2.5公里建设一个烽火台进行信息传递。4、共享性:烽火点燃后可以被多个接收者接受并多次使用。5、时效性:烽火点燃迅速传递给诸侯6、真伪性:第一次没有外敌入侵,最好一次外敌真的入侵了思考:虚假的信息一无是处吗?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蒋干偷“书”,曹操斩将。信息真真假假,可能误事害人,也可能是智慧的高度体现。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结绳记事、烽火通信,后来采用飞鸽传书、快马驿站、击鼓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利用电话、邮件、微信、QQ等工具传递信息。现在,我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线多媒体通信。请同学们畅想一下:二十年后,信息会是怎样的传递方式?畅想未来在课堂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的这些信息?它们属于什么形态的信息?交流分享一、信息的概念二、信息的载体的概念三、信息的特征梳理总结第1课《信息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2.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3.正确辨别信息,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好习惯。(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载体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2.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看视频,分析例子等方法理解什么是信息。通过观看《烽火戏诸侯》《三人成虎》等典故让学生掌握信息的特征。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使用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信息教学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的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有哪些;难点: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三、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2.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从而建构知识。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环境:网络教室六、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枫桥夜泊》古诗诵读视频请同学们欣赏。提问:古诗中描述了秋天的那些内容?生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什么是信息,并出示课题与本课学习目标。(二)探究新知1.信息的概念思考:信息的定义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页的读一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问学生……教师小结,重点强调:“内容”二字。布置任务一:大自然用不同的自然现象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丽画卷,我们的古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四季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描绘春、夏、秋、冬四季信息的古诗词,写在我们的学习任务单上。教师巡视,提问学生……展示评价总结。设计问题:信息是以什么形态体现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页的加油站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问学生,教师总结讲解。2.信息载体的概念设计问题:这些优美的古诗词,历史久远。是如何保存至今的?教师引导,古诗词以文字形态的方式保存到竹简或者纸张上流传至今。从而引出信息载体。设计问题:什么是信息载体?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加油站,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问学生……教师总结:信息载体的概念,并重点强调“媒介”二字。设计思考练习:古代时候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还是载体?提问学生,教师总结教师引导抛出任务二: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同的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请举例说明,并把例子写在学习任务单上。教师巡视指导,提问学生,教师评价并讲解总结。3.信息的特征设计问题:信息除了具有载体依附性外,还具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页的加油站与读一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出示课件,展示结果。合作探究: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了解一下西周已经成熟的信息传递系统,讨论故事中都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提问,教师引导总结。教师引导抛出任务三:信息具有真伪性,请同学们欣赏“三人成虎”的故事,如果你是魏王,应该怎么办?请把你的做法写到学习任务单上。强调:要善于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师:那虚假的信息就一无是处吗?举例: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蒋干偷“书”,曹操斩将故事。启示:信息真真假假,可能误事害人,也可能是智慧的高度体现。总结:信息在表达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对于同一信息,可能会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或者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篡改、欺骗等手段制造伪信息。(三)畅想未来嗯,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古人是多聪明啊!在信息的表达与传递方面,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学会了结绳记事、烽火通信。后来采用飞鸽传书、快马驿站、击鼓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利用电话、邮件、微信、QQ等工具传递信息。现在,我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线多媒体通信。请同学们畅想一下:二十年后,信息会是怎样的传递方式?提问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四)交流分享在课堂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的这些信息?它们属于什么形态的信息?学生交流所学,教师适时点评。(五)梳理总结教师总结:同学们,要想提高我们的成绩,我们要把课本中的文字形态的信息,教师讲授的声像形态的信息,转化为你们记忆形态的信息。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你们勤苦付出,艰苦奋斗,为祖国的建设更好的添砖加瓦。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理论课,理论课对信息技术课来说不是太好讲,本节课设计比较新颖,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效果也比较好。缺点是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上时间把握得不够准确,导致“畅想未来”教学环节时间很紧。学生在交流讨论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时候谈论中容易跑偏话题,还需要教师及时加强引导,时时提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青岛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课信息与社会教案.doc 青岛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课信息与社会课件(17张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