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鱼》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4节。它是在学习了六类无脊椎动物之后,学生们首次接触的脊椎动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知识内容上有所删减,但是更加突出动物结构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所以课上可以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理解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学生对鱼这个类群非常熟悉,可以通过实物观察,小组讨论和代表展示等方式引领学生探究学习,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高效课堂,将知识深入浅出,使理解更为透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2.了解我国的鱼类资源,认识多种多样的鱼。3.掌握鱼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鱼的主要特征。4.了解鱼类与人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分析能力。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三、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通过“观察活动”,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四、设计思路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激趣明确目标播放视频拼鱼骨,明确学习任务。学好生物很重要,视频中就是利用鱼骨找出了证据,那么我们来学习有关鱼的知识,思考生活中除了拼鱼骨还有什么知识可能会运用到呢?”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生活中实际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引领点拨学习探究任务一:脊椎动物展示鱼骨图片过渡语:“视频中指的拼鱼骨,主要是指拼图片中这根较粗的骨,这根骨是以脊椎骨组成的叫脊柱。”自学2min完成自学任务一,进行展示。任务二:多种多样的鱼过渡语:“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那让我们来了解下鱼的种类。”自学2min完成自学任务二,进行展示。展示图片,进行拓展,对我国四大家鱼的养殖文化进行了解。任务三: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过渡语:“有很多人羡慕鱼能够在水中畅游,领略湖泊、河流甚至海洋中美丽的景色,为什么鱼能够生活在水中呢?如果我们想要生活在水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结构特征是和它所处环境相适应的,鱼就具有一些结构,能够让它适应水中的环境。于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1)布置任务合作探究一,结合课件上问题完成“观察活动”、填写导学案表格),组织课堂,随堂指导。课件展示问题:①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身体分几部分?②鲫鱼的体表有什么覆盖?用手摸时,有何感觉?功能?③鲫鱼的游泳的动力来自哪些部位?还有哪些结构与运动有关?展示各小组探究成果,小组互评。教师补充并进行点评。(2)布置任务合作探究二,结合课件上问题完成填写导学案表格),组织课堂,随堂指导。课件展示问题:①观察水缸中的鱼,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开合还是交替开合?怎么计算一次呼吸?氧气从哪个部位进,又从哪个部位出?排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鱼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它为什么是鲜红的?②鲫鱼的体表有什么覆盖?用手摸时,有何感觉?功能?③鲫鱼的游泳的动力来自哪些部位?还有哪些结构与运动有关?展示各小组探究成果,小组互评。教师补充,并及时给与评价。小结鱼类主要特征从生活环境来看:从鱼的体表来看:从呼吸器官来看:从运动情况来看:任务四: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过渡语:“这些就是鱼类的主要特征,我们了解动物的特征是为了更好的知晓它的作用,鱼类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出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学2min完成自学任务二,进行展示。学生以课本为依托,通过自学,初步感知动物分类以及鱼的种类。小组合作,认真观察小鱼,结合课件上的问题完成导学案上表格。优秀小组代表展示并讲解本组探究成果。深入理解鱼适于水生生活的特征。小结,学生归纳总结自学了解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小结,训练孩子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初步认识到要保护其他动物生存。梳理知识建构框架过渡语:“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内容吧!”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结合所学,建构出知识体系。突出重点,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回归生活创新应用菲菲跟妈妈到市场买鱼,卖鱼的小贩吆喝:新鲜的鲫鱼,快来买啊。请你帮菲菲想想可以如何进行判断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鱼》作为学生首次接触的脊椎动物,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我在课程设计时注重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素养。2在学习鱼的运动和呼吸时,通过观察活动和资料,让学生总结归纳鱼类是如何适应水生生活,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3探究实验教学的组织仍是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学生受生活经验少的限制,在提出问题等问题方面进展较慢,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