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感知生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智能农植园系统的概述,包括工作流程和基础架构,并重点对信息采集系统和控制设备系统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对生长环境各类数据和植物生长状况等信息数据的采集是基础,而通过指令对控制设备的操控和智能化管理是核心。二是介绍物联网感知教育基地群平台。一方面,依托学校实践基地,开展感知生长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与研究中增长知识和见识。另一方面,平台将不同区域的微型智能农植园互联互通,使多类型探究活动和异地合作变为现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一的传感设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对智能农植园系统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笼统认识,但对管理平台同样缺少经验。 感知生长实践基地学校,建议基于真实场景或现场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智能农植园的特点、优势及组成结构。 (2)了解相关传感设备、生长灯和智能控制设备等设施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提出的经历,建立植物生长要素与智能设备的对应关系,进而了解校园农植园的基本架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传统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感知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和对农业现代化的价值。 4. 行为与创新 通过感知生长项目,对物联网技术与传统问题解决的再思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智能农植园的基本架构。 2. 难点:开展感知生长项目研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协作,基于项目的学习。 六、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校园农植园基地(或智能农植园模型)等。 八、教学过程 (一)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与对应问题 1.发现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任务:结合视频资料和生活经验,寻找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要求:(1)组织同步观看:针对重要信息,以“关键词”形式,默记或随堂记录在教材空白处。 (2)组织组内交流:补充并汇总记录成案。 汇总: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2.探寻植物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 知识延伸:植物生长各因素主要作用(直接出示) 任务:结合生活经验和植物生长因素主要作用,探寻植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生 长 因 素 植物生长因素主要作用简介 传统种植过程遭遇主要问题 阳 光 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品,即使喜阴植物也需要 光照不足 怎样补足光照?过强? 水 植物自身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植物通过水来完成营养吸收 干枯、淹死,水浪费 是否合适?如何节水? 温 度 不同植物对温度要求不同,过热或过冷都会影响生长 夏季过高,冬季过低 如何调节温度? 空 气 保证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流通有利于植物更好吸收营养 闷热、潮湿,空气流通不畅 何时通风换气? 土 壤 不同植物需要不同土壤酸碱性,不同疏松程度也适合不同植物 结块不够松软,干裂 如何了解湿度? 养 分 植物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是最重要 无法了解养分是否缺失 是否营养不足? 类似问题:阳光是“必需品”!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老师直接出示知识延伸内容。策略上,通过明确主要作用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提问。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提出问题的难度,发动学生群策群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有序向问题聚焦,避免课堂混乱、效率过低的现象。 通过生长因素作用,转向(传统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使问题起到衔接“桥梁”的作用,为后续解决问题的技术路径进行铺垫(感知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自始至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确立“关键词”的支架引导,给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也降低了提问的难度。 (二)基于传统种植问题的智能农植园的解决之道 植物生长过程:生长因素——主要问题——解决之道(如表2所示) 表2 生 长 因 素 传统种植过程遭遇主要问题 寻找问题解决之道 阳 光 光照不足 怎样补足光照?过强? 水 干枯、淹死,水浪费 是否合适?如何节水? 温 度 夏季过高,冬季过低 如何调节温度? 空 气 闷热、潮湿,空气流通不畅 何时通风换气? 土 壤 结块不够松软,干裂 如何了解湿度? 养 分 无法了解养分是否缺失 是否营养不足? 1. 基于问题的智能农植园体验之旅。 任务:智能农植园与感知平台的体验之旅。 线下之旅:体验农植园基地(课前完成),了解农植园设施设备。 线上之旅:体验感知生长平台(APP或网站)。(如图2所示) 图2 要求说明: (1)数据记录:查看农植园环境的相关数据或记录(实时和统计数据)。 思考:数据所对应生长因素?数据来源在哪里(或哪些设备)?(如图3所示) 图3 (2)实时现场:利用网站实时监控功能,查看农植园实时现场。 (3)操控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感知生长APP进行通风设备、生长灯或浇灌系统等设备的远程体验操作。(如图4所示) 图4 2. 自主建构:智能农植园系统基础架构 任务1:梳理智能农植园的主要设施设备。 要求:根据智能农植园“体验之旅”,建立问题——数据(信息)——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共同完成农植园设施设备的梳理。(如表3所示) 表3 生 长 因 素 传统种植遭遇的主要问题 信息获取采集设备 问题解决 控制设备 阳 光 光照不足 怎样补足光照?过强? 照度传感器 植物生长灯 遮阳设备 水 干枯、淹死,水浪费 是否合适?如何节水? 浇灌设备 土 壤 夏季过高;冬季过低 如何调节温度? 土壤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空 气 闷热、潮湿,空气流通不畅 何时通风换气? 二氧化碳传感器 通风设备 温 度 结块不够松软,干裂 如何了解湿度? 温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养 分 无法了解养分是否缺失 是否营养不足? pH值监测设备 小结:智能农植园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任务2:基于智能农植园和体验之旅,建构感知生长平台模型。 要求:综合感知生长相关资源和功能等,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归纳和模块组合,协作建构感知生长模型。(如下表4所示) (1)合作:资源分类——模块提炼 (2)确立:逻辑关系——模型搭建 (3)交流:逻辑模型——创建依据 (4)评价:同伴评价——成果共享 表4 感知生长模型之一 资源分类 模块提炼 信息采集|智能控制 农植园基地 智能管理中心 学校 (信息传输网络) APP|感知生长网站 移动端|平台网站 成果分享-异地合作 教学实践 (三)重构提升:知识与学习路径 1. 重构知识与学习路径。(如表5所示) 表5 框 架 自主建构、完善——学生为主 植 物 生 长 主要因素——(作用-关键词)——问题提出 关键词 延伸-方向 ↓经验+思考 感 知 生 长 实践基地(线下)—— 主要设备——主要结构 (体验之旅) ↑信息+推理 感知生长(线上)——数据+现场 模 型 建 构 综合资源——分类→模块——模型搭建(感知生长) 2. 交流课堂学习体会或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路径的回顾,首先,在再次唤醒或已沉淀的知识点(学习明线)同时,协作建立知识体系结构网络。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揭示课堂容易忽视的学习路径、遇到的困难和解决之道(学习暗线),引发学生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