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2013)第四册信息技术 2.1初识计算机网络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京改版(2013)第四册信息技术 2.1初识计算机网络 教案

资源简介

《初识计算机网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计算机网络架构的基本条件;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方法与过程
能按照教师的提示、小组的讨论,尝试对多台计算机进行连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接受小组的每一个活动,并保持认真地态度去参与。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现状分析】
中预阶段的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他们的认知水平理解的仅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会上网,会在网上邻居共享资源,对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架构所知甚少。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课题 引入
(5’) 情景导入:
提问1:到电脑房,大家最喜欢什么?(上网等)
提问2:上网能做什么?
提问3:这里有一根网线,它的一端连接在一个插口上,另一端连到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就可以上网。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根网线和全班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使全班计算机都能上网。 小组讨论
找寻方法 通过提问1和提问2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通过提问3引出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初步的认识。
板书:
计算机网络
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设备
通信介质
协议
出示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明确课题(将全班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计算机网络,实现共同上网)

小组 实战
连接
(20’) 实践操作一:如何实现2台计算机间的连接,网络共享。
教师讲解、演示:用一根网线连接、2台电脑。
引出网卡,并为下面学生的连接做简单的演示。
板书:
2台计算机连接
实践操作二:如何实现3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教师提供网线。 讨论、动手尝试,做好观察记录。 第一次连接时只提供网线,所以会出现计算机网卡的插口不够,无法连接的情况。由此,引出交换机,让学生运用交换机再次尝试连接。
板书:3台计算机连接
实践操作三:如何实现全班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教师提供网线。 全班讨论,制订最终连接方案。
学生 成果
体验
(2’)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总结连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并对使用到的硬件加以说明。 上网、感受成果。
思考连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硬件。 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概念中的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具体化,并对连接有所认识。
板书:
网络设备: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
通信介质:网线、光缆、无线介质等
计算机 网络协议的引入
(5’) 实践操作四:实现第4台计算机的连接。
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 小组动手连接4号计算机。 注:第4台计算机没有安装协议。
让学生连接后观察网上邻居、上网,发现第4台计算机这些功能都无法正常使用,并以计算机需要硬件和软件,引出计算机网络也需要硬件和软件,从而引出协议和网络软件。
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概念中的协议和网络软件有所认识。
师生回顾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 提问:计算机网络构成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基本条件)?
师生共同回顾上课开始时提到的计算机网络概念。 归纳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必须条件;共同回顾计算机网络概念。 板书:
计算机
网络设备
通信介质
协议
网络软件
知识 拓展
(4’) 考一考:如何实现全班计算机和办公室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教师展示学校、区,全世界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图以及常见的各种连接方式。 小组讨论、
思考,进行
虚拟连接 让学生尝试与办公室计算机的连接(预先设置障碍:一般网线的最长距离不超过100米),引出通过网络设备的逐层连接,计算机网络可以不断扩大,直至全世界。
通过“考一考”,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概念中的有机连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
全班计算机和办公室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