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1课时)教学分析与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学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一、人体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非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B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二)教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第二章第一节《神经调节》中继第一部分“神经系统的组成”后的第二部分内容,本课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第一课时,本课时包含实验与实践2.1“观察非条件反射”。实验与实践2.1“观察非条件反射”,旨在通过学生做膝跳反射实验,理解什么是反射,并学习记录膝跳反射实验结果的方法。(三)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及作用,对神经调节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参与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头脑中已经知道一些实验记录的方法和技巧,但比较零乱,尚未成形。很多学生缺乏实验记录的意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中教师先用“火车哥”的视频引入新课;接着通过化验报告单的比较认识,了解实验数据的类型及其处理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观察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实验,使学生在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中,体验、学习数据的记录方法;最后通过对膝跳反射的实验现象展开分析,认识反射的含义、反射的类型以及反射的意义。二、教学目标:通过膝跳反射实验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反射现象,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能区分量反应资料和质反应资料及其记录和处理方法,学会观察和记录膝跳反射的实验方法;经历重复实验及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与方法,懂得仔细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重要性;通过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差异,理解非条件反射的特点;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观察和记录“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的实验方法2、反射的含义难点:反射的含义四、教学流程:活动二五、教学资源:视频资料、带橡皮的小槌、PPT课件等。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说明视频引入:躲避车辆提问:视频中的人物快速躲避了疾驰的车辆,主要是在哪个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观看视频。根据已有知识,能回答出“神经系统”。通过视频资料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一、实验数据的类型及其处理方法投影:“尿常规化验单”讲述:科学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可有不同的记录方式。观察、比较化验单中检查指标的表达方式比较区分。同学试着举例:量反应资料: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等;质反应资料:、青霉素皮试是否有过敏反应、运动员兴奋剂尿检是否成阳性等。通过比较化验单中检查指标的表达形式不同,引起学生注意两类反应资料不同的记录方式。二、观察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演示:膝跳反射梳理实验步骤要点。上面的腿完全放松橡皮槌迅速叩击膝盖下的韧带交替实验重复3次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提问:重复3次实验,每次反应都一样吗?如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受到叩击后,小腿有何反应?这个实验的数据该如何记录,属于哪种类型的数据?实验要注意哪些事项?为何要重复实验?学生实验:两位同学轮流做主试与被试,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搁在这条腿上。另一位同学作为主试用带橡皮的木锤迅速叩击受试者上面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腿的反应,重复三次。记录实验结果,计算阳性率。讨论、回答。实验内容充满趣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做膝跳反射实验,初步体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学会使用质反应资料的阳性率来反应实验结果。三、反射1、反射的概念2、反射的类型3、反射的意义师生共同归纳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反射。提问:膝跳反射、缩手反射过程与“学生听见上课铃响就进教室”的反射过程有什么不同?判断:画饼充饥、眼睛进沙流泪、谈虎色变、吃梅子流口水、望梅止渴等哪些是条件反射,哪些是非条件反射?提问: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例举生活实例。尝试归纳反射的概念。圈划书本上的概念。思考回答。判断、区分。思考回答。概括,尝试归纳反射的概念。通过对比,认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学以致用,会演绎分析。使学生明白反射的建立对人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师生共同概述本节课要点梳理与巩固七、板书设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实验数据类型量反应资料质反应资料:+、-二、基本方式——反射1、定义2、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3、意义八、作业1、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度,学生甲在学生乙皮肤上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乙蒙上眼睛,甲用针轻触乙皮肤测试区上的每一点,当乙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阳性率手背-+--25%手掌-+++75%指尖+-+-50%本实验数据采用的记录方法是_________,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2)为什么学生乙在实验过程中,有时未能感觉到针尖的触动?________________(3)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甲一不小心,用力把针压在某一点上,学生乙立即把手缩回。①写出这类反射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②这类反射通常是非常迅速的,这项特征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③指出这类反射的一项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检测目标:能区分量反应资料和质反应资料及其记录和处理方法,知道重复实验的目的,能判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改编自创)九、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具体、适切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目标比较具体、适切,针对性较强,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采用启发式教学,层次清晰在教学中,避免了通过简单的讲授让学生获得新知,而是结合实验,日常生活事例,层层设疑,引起一系类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归纳出反射的定义,类型及意义,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思维品质。3、创设问题情境,串连教学板块在教学中,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什么是反射?”、等一系列的问题贯穿于各教学版块之间,环环相扣,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科素养,体现育人价值将学会观察和记录膝跳反射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中,体验、学习数据的记录方法,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我发现还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之处:一些问题的设计有待改进,例如讲到“反射的类型”时,出示两张关于吃李子的照片,提问学生这两种反射有何不同?有学生回答一个由体内刺激造成,一个由体外刺激造成;还有学生回答一个是视觉刺激,一个是味觉刺激。课后反思觉得学生没有理解老师提问的意图,问题设计难度太高。如果把事例改为缩手反射与上课铃声响了后,走进教室,学生更容易分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