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递角色信息 —— 换装游戏2.0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在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 二、教育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而且这种发现的经验和方法对将来从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十分重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游戏效果,对游戏进行观察和分析,自行发现知识;遇到问题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北京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三册第20课的内容。“换装游戏2.0”是对上节课学习的1.0版本的改编。本课主要学习“广播(*)”、“当接收到(*)”两个脚本。经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脚本的含义、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观察游戏效果、分析游戏功能的习惯,以便能参考“功能分析”,有效完成程序编写,为今后学习其它Scratch案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养成利用微课资源辅助学习的习惯。 学生情况: 1.年龄及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接触Scratch软件的四年级学生,处于此年龄的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在以往的Scratch课程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使用语言描述游戏效果的能力比较薄弱,从而产生编写程序不知从何着手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游戏效果,对各个角色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使学生了解程序的编写步骤,有规划地编写程序。 2.前期知识水平: 初步认识了Scratch软件界面,能够对角色进行添加、复制、删除、放大、缩小等操作; 能够使用“当绿旗被点击”、“当角色被点击”、“移到x:(*)y:(*)”、“将造型切换为(*)”等脚本编写程序。 因此本节课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换装游戏2.0”案例为主线,通过体验游戏效果、为角色“圆形”和“Dani”编写脚本两个任务完成教学。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了解“广播消息”和“接收消息”脚本的使用方法,尝试编写程序。对于学生在编写程序时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梳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学习环境与资源: 电脑;演示文稿;角色资源;微课资源;局域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功能分析的方法,尝试对游戏进行功能分析。 理解“广播消息”和“接收消息”的含义,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熟练使用事件模块下的“广播(*)”和“当接收到(*)”脚本编写程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游戏效果、描述游戏效果,进而完成对游戏的功能分析。 将程序中的“广播消息”和“接收消息”与现实生活的事例进行类比,理解它们的含义。 分析角色间的逻辑关系,完成程序编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对游戏提出质疑,形成批判性思维。 观察游戏效果,体会功能分析的重要性。 观看微课视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用“广播(*)”、“当接收到(*)”脚本编写程序。 教学难点: 理清各角色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换装游戏”,点击衣服,可以给Dani搭配服装。你觉得游戏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设计游戏? [预设] 1.衣服数量太少 2.衣服颜色单一 [过渡] 今天,我们将对游戏进行改造,使它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 [任务一] 请你打开桌面上的“换装游戏2.0”文件,体验改进后的游戏。仔细观察游戏,思考如何描述游戏效果。 对游戏提出改进意见 体验游戏效果,思考问题 由于学生学习编程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采用改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提出自己的见解前,学生首先要了解游戏的功能,无形间复习了旧知;此后需要对游戏案例进行深入思考,而不仅仅停留在学会一个案例的层面,这有助于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主体验游戏效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游戏功能,有利于提升观察能力。 2 3 [提问] 谁能描述一下游戏效果? 汇报交流 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程序,有助于学生将形象的图形效果转化为抽象的编程语言。 2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总结] 对游戏效果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这个过程叫做“功能分析”。功能分析对编写程序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也要学会对游戏进行功能分析。 [播放微课] 接下来,我们观看一个微课视频,了解如何实现“点击圆形,切换角色性别”的效果,思考:视频中应用了哪些脚本? [提问] 想要实现“点击圆形,切换角色性别”的效果,需要用到哪些脚本? [联系实际] 今天我们接触了两个新脚本——广播消息和接收消息。在生活中也有类似使用“广播消息”的事例,你能举例说明吗? [任务二] 尝试为“圆形”和“Dani”编写脚本,实现“点击圆形,切换角色性别”。 师生共同对游戏进行功能分析 观看微课视频,学习脚本“广播(*)”和“当接收到(*)”。 复习旧知 了解新知 联系生活实际 上机操作 对游戏进行功能分析使得写程序时更加有的放矢。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分析程序的方法,为学生日后独立开发程序项目做铺垫。 学习“广播消息”和“接收消息”脚本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脚本本身的含义并不难理解,重点在于如何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不仅可以掌握脚本的编写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考察学生观看微课后的学习效果。 将脚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脚本的含义。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自行发现问题。 1 2 2 2 6 [过渡] 虽然知道需要使用这些脚本编写程序,但是如何组合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圆形”和“Dani”间的关系。 1 深入探究 突破难点 [难点突破] 1.“圆形”和“Dani”两个角色中,谁广播消息?谁接收消息? 2.“圆形”广播了什么消息?“Dani”接收了什么消息? 3.“圆形”在什么情况下广播了消息? 4.“Dani”接收到消息后做了什么? [学生演示] 谁能演示一下脚本的编写? [完成任务二]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程序的编写。 跟随教师的问题深入思考 学生演示 上机操作 此处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角色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涉及到新脚本的使用,学生很容易在编写脚本时迷失方向。所以由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圆形”与“Dani”间的关系,突破难点。 考察学生是否理解了角色间的关系,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完成本节课最后的任务,完成快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10 2 6 总结提升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们对游戏改编和功能分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节课,同学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你还能想到哪些使用“广播消息”和“接收消息”的情况?希望你能综合运用学习过的脚本,编写出更加有趣的程序! 深入思考 总结经验,拓展提升 1 板书设计 换装游戏2.0 点击角色 广播消息 接收消息 切换造型 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授学生编程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授学生学习某一案例时,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案例间的关系与区别,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①案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②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③新学习的脚本可以应用到其它案例中吗?在本课的教学中,导入设计了“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案例提出改进意见”这一环节,但整节课仍局限于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思路学习。改进方法是设置更开放的任务,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改造游戏,主动地发现知识,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二、合理有效的利用微课视频 在本节课中,微课视频是集体播放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可以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给予指导;避免了学生只是机械地把视频中的脚本抄录下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但缺点是: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同,有的学生看过后就明白了,有的学生看过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做起。改进方法是实施分层教学:视频集体观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看完后可以直接完成任务;把视频发放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可以多次观看,教师给予更多指导。 三、以学生为中心 此课的很多总结性发言是由教师完成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应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