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算法描述之流程图 课时 1课时 所选教材 广东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于广东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本节课程内容标准: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在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节作为《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入门和启蒙,重点在流程图的描述和阅读上,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以及对流程图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同时有助于算法的优化,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在《数学3》(必修)中有关算法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初步的程序设计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认识不深。本节是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了“算法的概念”及“算法的自然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学习算法的流程图描述和阅读,本节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将旧知(数学的解题步骤)与新知(算法)进行联结,并成功建构初步的算法知识和计算思维,同时本节的内容是抽象的、枯燥的,因此本节设计务求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像和可操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流程图的基本图形; 2.学会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3.学会阅读流程图 4.认识“Raptor”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算法的过程,感受流程图描述的优点; 2.尝试阅读流程图; 3.体验使用“Raptor”工具描述和运行流程图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计算思维。 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依据一定的任务需求,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对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2.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算法,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描述算法,应用基本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对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与工具进行初步评估;针对特定的问题,能运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2.算法流程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算法流程图的阅读 五、教学方法 微课、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半成品加工法 六、教学策略 引入策略:“双十一优惠叠套”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突破难点策略:结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了“变量空间”和“赋值”这两个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再结合使用“Raptor”工具修改半成品流程图文件来描述和运行流程图,使流程图的运行变得具像,帮助学生理解流程图的运行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流程图的正确率; 学科整合策略:本节采用的案例与数学学科整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支架策略:借助FLASH动画降低了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操作难度;学习平台提供了明确清晰的学习活动指引,同时提供了“Raptor”工具基本操作的微课,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深度学习路线策略: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通过提问来激活学生先期知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获取新知识,通过体验、尝试、挑战,将获取到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结在一起,形成知识树。 七、资源和环境 1、资源 资源类型 资源内容简要描述 资源来源 学习平台 在ITTOOLS平台上创建课程 微课 Raptor的基本操作 教师制作 动画 通过拖放完成相关算法的流程图描述 教师制作 软件工具 Raptor 互联网上下载 2、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课室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情景问题:某商家为了能在双十一提高销量,设置了以下优惠方案:提前付预付定金10元,抵30元,双11当天付清尾款;双11当天付款满200减20(系统自动满减)。你打算在该商家购买一原价格为220元的商品,请问你最终花了多少钱购买了这个商品? 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优点:采用人们日常所用的语言,人们比较容易接受。不足:文字过长,走向不清晰,容易出现理解上的歧义性。 明确主题:算法描述之流程图 思考 激趣,明确主题 新课 讲授 一、流程图的描述 1.流程图及其图形说明 2.流程图的优点 优点:流程图描述清晰简洁,走向分明 听课 突出重点 体验 活动一:描述 用流程图描述数学问题的算法 问题:给出3个任意的正实数,判断以这3个正实数为三条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并说出判定结果。 (在学习平台上借助动画完成) 经历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算法的过程,感受流程图描述的优点 突出重点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讲授 二、流程图的阅读 以求解数学问题:1+2+3+4+5=?的算法流程图为例,结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 学习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尝试 活动二:阅读 阅读数学问题:6!的算法流程图 (借助学习平台的在线调查功能来完成) 完成活动二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 活动三:验证 借助Raptor工具验证活动二的结果 提供微课、文字指引及半成品流程图 完成活动三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小结 梳理知识 建构知识树 *挑战 活动四:挑战 2013年全国高考数学题 加强算法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计算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是学习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关键。 完成活动四 检验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本环节提供给学优生) 九、教学评价 结合活动二及活动四的结果来评价。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后反思 (一)教学效果 本课作为学科带头人展示课,教师保留了常规课堂的原生状态,虽然学生大多是艺术特长生,但教师能根据学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双十一优惠”问题使用流程图来描述更清晰引入,借助动画让学生经历流程图描述算法的过程,结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讲解流程图的运行过程,运用流程图可视化编程环境工具Raptor帮助学生更加具像地了解流程图的运行及结果,实践证明教学策略行之有效,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学会了流程图的描述及阅读,初步建构计算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显著。 (二)亮点 1.准备充足,教学资源及学习素材多元化,有动画,有学习平台,有微课,有板书,且板书设计独特; 2.将算法流程图单独作为一节课,循循善诱,别开生面,特别是“大方向朝下”、“自上而下去阅读”,这些用词都很精准到位; 3.与数学学科学习整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4.教学设计逻辑性强,层层递进,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三)不足点 教师讲授稍多,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足。 (四)发展点 将教师讲授的过程制作成动画或微课供学生学习。 (五)疑惑点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与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程序设计的普及教育,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未来新课程的核心目标。计算思维是一种逻辑性极强的思维能力,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培养这方面的思维,是我一直困惑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