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可视化编程的概念与方法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掌握程序设计中的概念;并将所学的知识积极地应用到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 信息技术(选修1)》。 ? 本节内容为该书的第三章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对可视化编程中的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概念的讲解。本节课为一节起始课,在学习了这些概念后学生不仅在上课时知道了这些专业术语,同时也能够知道了代码的书写位置和书写格式。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将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手机,把枯燥难懂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诠释,并通过VB本身的“所见即所得”的编程环境,让学生在模仿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小小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程序代码的编写有一定体验,并熟悉visual basic 6.0的环境界面。 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熟悉并掌握VB的可视化编程的概念与方法。 3.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演示法、讲解法。 4.教学资源 教学演示文稿(PPT),记事本小程序(EXE)和源代码。 三、教学目标框架设计 1.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出它的属性、方法、事件,从而加深对属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 2)能够利用控件工具在窗体上创建按钮、文本框等对象,并学会通过属性窗口修改对象的caption、text属性值;? 3)通过分析简单笔记本小程序,能够判断出鼠标单击事件是作用在那个对象上,并且事件过程是什么; 4)通过编写程序代码,加深对对象的属性、事件、方法的语法格式的记忆。 ? 过程与方法: 1)以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理解对象的属性、方法、事件概念的含义;? 2)通过制作用户登录小程序,加深对对象的属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生活中的事例讲解,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通过制作简单记事本实例,体验VB语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VB编程的兴趣。 2.教学重点 1)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概念。 2)代码的语法格式和书写方法。 3.教学难点 代码的语法格式和书写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学时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活动 情境引入 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视化编程概念与方法,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对象的三个要素,属性、事件、方法,如何设置属性的两种方法,如何触发事件,如何控制对象的对作等等。 新课导入 在上一节理论课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实战练习:“用户登录”的应用程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可视化编程中“所见即所得”的编程功能,通过制作用户登录小程序,加深对对象的属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视化编程具体的操作 任务下达: 教师先将编好的界面运行给学生演示一遍,输入正确的假定用户名和密码后可以达到在另一个窗体上显示“登录成功!”的字样,否则显示“输入非法,请再次输入!”的字样。单击“重置”按钮,可将文本框的内容清除。单击“退出”按钮,则结束程序运行。激发学生兴趣。 程序编写: 教师为学生提供制作作品过程中的程序代码,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编写完成。 学生根据上一节课的内容,先完成可视化界面设计:添加对象、设置属性,再完成VB程序设计:编写代码、调试运行和保存。 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行并调试运行中出现的错误,一直到运行成功为止。 作品点评 让部分学生演示自己的作品,另外让一部分运行过程中出错的学生描述自己运行调试的过程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这堂课的收获,首先从知识层面对本节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其次,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升华本节课的主题,使得前后呼应。 课后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用户登录小程序展开,使学生对对象、属性、方式、事件等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在进入到VB的世界,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