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第1课《信息及其特征》 授课时数: 1课时 设计 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 内容 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由于是新生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游戏中实践,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过程 与 方法 1、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为主,老师只做引导。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 3、通过成语、典故培养学生关注古文化知识的兴趣,探讨为人处事的合理态度和方法。 学情 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教师游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 难点 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解决 办法 以任务作驱动,先让学生去尝试,然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感受成功,体验学习计算机的快乐。 教学 策略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起点和进步参差不奇的特点,本区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在整体水平上和别地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协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在内容上,举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把实例展示给水平后进,用讨论、点评提高整体水平,鼓励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学生个体展示个人风采。用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进。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贴近课本,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又找到信息技术的影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特征,感受信息技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培养身处信息社会的良好心态。 流 程 图 第1课《信息及其特征》 一、“你做我猜”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二、 共同探究理解什么是信息 (一)目前对信息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二)海纳百川,众说信息定义 三、思维拓展,深入挖掘信息特征 四、总结 板 书 设 计 第1课《信息及其特征》 一、远古的信息技术 二、什么是信息 三、现代信息技术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意图 教学 补案 课前准备 一、“你做我猜”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根据机房座位随机按4—6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 简单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 师:从今天开始,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先简单介绍一下课程情况。我们本学期用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共一册,是必修课程。我们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从我们的日常事务工作的需求出发,按照事务完成流程引领同学们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并把动手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探索、应用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原则与技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是信息? 师:首先我想带同学们感受一下远古的信息交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你做我猜”。 (课件展示)A、B两组 问:远古人类肢体动作要表达什么?目的是什么呢? 结论: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师:其实刚才这一过程就是让同学们完成了一次获取信息的过程,那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认真听讲 积极参与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信息的作用是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加深对香农关于信息定义的理解。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意图 教学 补案 二、 共同探究理解什么是信息 (一)目前对信息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师:从刚才这个游戏中,我们体验到信息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 师:非常好!我们的结果和60年前的美国数学家,信息论之父——香农的定义基本相同。 目前对信息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观点一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实验一:生存挑战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2公斤; 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依据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 通过游戏体验来理解信息的含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意图 教学 补案 (二)海纳百川,众说信息定义 师: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 观点二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物质。 观点三 我国信息论学者则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事物: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 运动:一切意义上的变化。 状态与方式:事物在空间、时间中的变化。 何为信息? 理解信息的含义、表现形式、载体。 结论:从信息的发出方看,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象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都可称之为信息。 而从信息的接受方看,接收信息后,对于各种形式的信息形成印象,经过分析、判断与理解,把 学生积极探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意图 教学 补案 三、思维拓展,深入挖掘信息特征 它变为自己的知识或引发相应的行动。这时,信息便发生了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对信息含义、表现形式和载体的理解完成课堂练习,加深巩固对信息的理解。 课件展示全球夜晚灯光图,让学生分析看到了什么表象和更深层次的内容。 结论:信息作为某种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它的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 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信息量,对不同的人能起截然不同的作用。 师:你怎么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 (课程表和时间表) 它反映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 结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 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反映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 结论:信息具有共享性、传递性。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的特征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巩固对信息的理解 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信息的各个特征,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意图 教学 补案 四、总结 展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结论:信息具有价值性。 通过各种案例及成语故事推出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时效性。 信息可以存储和保留,并进行加工处理。 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信息具有真伪性 。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