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编程加工信息的工作过程 2、教材作用与地位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信息的编程加工”通过绘制函数图像的案例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编程方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特点,为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奠定基础。重点是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难点是对算法的理解 3、教材内容改造 VB能提供功能强大可视化编程环境,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一节课内,学生常常陷入复杂的语法调试,无心设计算法,忽略了编程信息加工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程序实现部分,用Scratch代替VB。?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在数学课里,已经学会看懂流程图,同时,对变量、赋值等专有术语也有理解,这对算法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算法的概念及三种描述方法 会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能说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使用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程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领会计算机编程加工的内在机制,激发学生利用编程方式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 入 1、农夫分牛故事 一位农夫临死前养了19只牛,大儿子分1/10,二儿子分1/5,三儿子分1/4,在不宰割牛的前提下,如何分? 归纳:成功解决问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步骤。 2、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求任意三个数的最大之 商场里根据商品金额算折扣率 求任意一个一元二次函数ax2+bx+c=0的实数根 归纳:重复计算时人工容易出错,发挥计算机“计算”优势,编程方式解决问题。 揭示课题:信息编程化加工 回答1: 借来一只(19+1=20) 老大分10只 老二分5只 老三分4只 还回去一只 回答2: 单一问题人工可以解决,但任意,重复的条件下,“人力”不足。 第一个案例突出“算法”重要性。 第二个案例,突出计算机编程方式解决问题的优势。 二、 信息编程 加工的一般过程 分析问题:明确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算法设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代码编写:把算法“翻译”成代码(指令) 调试运行:看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计算机通过代码(指令)完成问题解决,代码(指令)是通过算法描述进行转换,算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思考: 1、编程加工方式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2、信息编程加工方式与人工加工方式的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刻领会每个环节的意义。 三、流程图描述 算法 学生回答: 三种结构特点: 顺序结构: 按次序执行。 选择结构: 根据条件判断,选择不同分支。 循环结构:在一定条件内,重复执行。 通过看流程图,让学生理解程序控制的三种基本结构。 四、解决问题 问题:求任意三个数的最大值 1、算法设计思想:先两个数进行比较,较大的数和第三个数再进行比较。并输出最大的树 2、教师演示,使用Scratch加以实现(见图二) 画出算法流程图 见图一 输入数据,调试运行。 让学生亲历算法设计,并加以实现 开始 输入a,b,c N Y a>b N Y N Y b>c a>c 输出b 输出c 输出c 输出a 结束 图一 图二:Scratch实现 【课后反思】 限于VB学习难度大的原因,每次到碰到这节内容,总觉得“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学生没有办法把精力放在算法设计上,也就没办法真正体会编程加工的优势。而本节使用Scratch编程工具代替VB,弱化代码学习,有限时间内,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算法设计上,真正实现了计算思维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