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3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在对多媒体技术初步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对目前多媒体技术涉及的主要方面做了阐述,并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虚拟现实)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后续学习具体的技术做了知识铺垫和兴趣激发。 教学大纲和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纲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不深,对技术的具体细节没有过高要求,教学内容特点:涉及范围较广(共7种技术),但深度较浅(以了解为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活动体验,增强感知进行学习和掌握。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对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前两节课中,对多媒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了一定感知,但对目前多媒体主流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较系统的认知。 通过日常观察,发现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可以通过实例体验和分析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们勇于尝试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善于与同伴交流,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增进认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音频技术,知道音频数字化、能区别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 2、了解视频技术,了解动画和视频的原理——视觉暂留。 3、了解数据压缩技术,知道进行数据压缩的原因,能区别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知道数据压缩的三种国际标准。 4、了解网络传输技术,知道各种传输介质的特点,知道传输协议的作用。 5、了解什么是虚拟现实(VR)、虚拟现实的特征、设备、常见应用领域。 6、了解VR、AR、MR的区别和未来发展方向。 7、了解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8、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机投屏方式观察微信朋友圈中热转的“清明上河图”,感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2、通过现场操作、手机投屏的方式体验微信小程序“超级配音”中的语音合成技术、通过微信语音转文字体验语音识别技术。 3、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动画与视频的原理。 4、通过分小组学习老师自制的微课,了解数据压缩技术。 5、通过认真听讲,了解网络传输技术。 6、通过体验武汉大学三维虚拟校史馆、头戴式VR眼镜感受虚拟现实技术的多种应用和未来需求。 7、通过“视+AR”APP来理解AR技术,通过观看视频了解VR、AR、MR的区别。 8、通过淘宝图片搜索和微信摇歌曲功能,了解多媒体数据库基于内容检索的过程。 9、通过认真听讲,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切身感受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 2、在小组学习、交流中提高合作意识。 3、在活动体验中提升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技术、数据压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教学难点 数据压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多媒体技术非常多,但是要求却不高,因此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实践体验策略: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虚拟现实和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等相关知识点采取此策略。 2、视频学习策略:在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知识点采取此策略。 3、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数据压缩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知识点采取此策略。 教学环境及 资源准备 教师方面:演示课件(EXE可执行文件)、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手机(两部)、VR眼镜 学生方面:平板电脑、学案、“视+AR”APP、教师自制微课 环境方面:录播教室、网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初步感知 激发兴趣 手机投屏:操作并观察微信朋友圈中热转的“清明上河图”。 交流式语言互动 1、学生观察、思考。 2、与教师进行语言互动、交流式回答问题。 初步感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对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需求。 多 媒 体 技 术 现 状 音频 技术 1、讲授:课件展示音频技术主要包括的范围,进行讲解。 2、设计体验活动: ①体验微信小程序“超级配音”中的语音合成技术。 ②体验微信发消息中语音转文字的语音识别技术。 1、听讲、思考、建构知识。 2、进行实践体验。 教师讲授:对音频技术有系统认知。 实践体验:更深入的理解音频技术以及目前发展的水平。 视频 技术 1、讲授:课件展示视频技术主要包括的范围,进行讲解。 2、播放视频,动画与视频原理。 1、听讲、思考、建构知识。 2、观看视频。 教师讲授:初步了解视频技术。 观看视频:理论可视化,巩固所学。 数据压缩 技术 1、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制微课、2、组织学生总结发言 分小组学习并完成学案,展示学习成果。 培养自学、交流、总结、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网络传输 技术 1、讲授:网络传输介质的种类和传输协议的作用。 听讲、思考、建构知识。 在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对网络传输技术有很好的的了解。 多 媒 体 技 术 发 展 前 景 虚拟现实 1、讲授:什么是虚拟现实,虚拟现实的特征 2、设计实践体验活动,感受虚拟现实的多种应用: ①利用手机投屏带领学生体验武汉大学三维虚拟校史馆。 ②请学生体验头戴式VR眼镜并阐述感受。 2、总结虚拟现实的多种应用(娱乐、实验(医学、生化等)、训练、设计……)。 3、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分组体验“视+AR”APP,理解AR技术。 4、播放视频:VR、AR、MR的区别。 1、听讲、思考、建构知识。 2、观看屏幕体验武汉大学三维虚拟校史馆。 3、一名学生在讲台前体验头戴式VR眼镜,其他学生观看屏幕上的对应内容,之后体验的学生阐述感受。 4、思考虚拟现实还能在哪方面应用。 5、分组体验“视+AR”,理解AR技术。 6、观看视频,了解VR、AR、MR的区别。 教师讲授:对什么是虚拟现实有初步认识。 第一组实践体验(两个):切身感知并深刻理解虚拟现实,感受多媒体技术的无穷魅力,引发思考,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发言总结:提升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次体验活动:更好的理解AR,以及AR与VR的区别。 观看视频:VR、AR、MR三种相似技术的区分。 多媒体数据库和基于内容检索 1、讲授: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2、设计实践体验活动: ①淘宝图片搜索 ②微信摇歌曲功能 1、听讲、思考、建构知识。 2、两名学生分别在讲台前进行实践体验。其他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讲授: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实践体验:了解多媒体信息检索的过程,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 多媒体通信技术 1、讲授:介绍什么是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它的应用范围。 1、听讲、思考、建构知识。 教师讲授:在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初步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 本课小结 1、展现整节课的课程导图 2、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3、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1、根据思维导图思考 2、总结发言 理清知识结构 锻炼表达能力 学案设计 另附表 备 注 本节课的课件是用动画演示大师Focusky制作,并导出成EXE可执行文件,形式上较为新颖。 (因平台上传课件只能是PPT或PPTX格式,因此把EXE可执行文件转换成图片插入到PPT中,但是丰富的动画效果就无法保留了。本课上课所使用的EXE课件作为素材可以上传,一般电脑都能正常播放!) 学生分组学习的微课视频为教师的原创设计制作。 反 思 1、本节课内容繁杂,实践活动比较多,教师要注重课堂调控,注重把握时间 2、教学课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使知识呈现更清晰、更有条理,同时方便课后小结。 3、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实现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用耳机听音。在利用微课分组学习的时候,我考虑到小组之间会有一些声音干扰,因此对平板的音量有调整。教学过程中整个环节进行良好,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本组的微课上面,组间的声音干扰就像平时小组讨论的声音干扰一样,对学生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