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鲁科五·四学制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②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③说出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能力目标:①通过实验体验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解读视觉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情况,并作出解释。 3.情感目标:培养视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视觉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 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 【课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和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眼和视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三个猜物的小游戏,把两颗棒棒糖放在一个布袋里和悄悄蒙上同学的眼睛及猜三杯美味的饮料,让学生通过听、闻、摸、嗅等来判断是什么物体,再让学生用眼睛看,让学生感受到视觉的重要性,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二)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快速记忆、自主探究) 1.通过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及熟知各个结构所在的位置。 2.阅读教材P78—79页内容,完成导学案中【自主探究】中的问题。对照课件与课本中的“眼球模式图”,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快速记忆,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课件所展示的问题。 3.认一认,说一说: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眼球的结构板图,学生点评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三)视觉的形成过程(取长补短、合作探究)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观察小组成员的眼睛,并找出人们常说的黑眼球和白眼球分别相当于眼睛结构中的哪两个?同时还要找到瞳孔的位置? 2.讲解瞳孔大小的调节,同时,播放“视觉形成”的视频,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小组讨论,并总结出“视觉的形成过程,提问学生是怎样看到老师呢? (四)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利用出示课件、层层引入。深度解析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课件演示,探究看远近不同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 (五)近视眼的预防 1.分组探究近视的成因,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 2.观看课件中“三要”和“四不要”的图片,说明含义。旨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健康意识。 (六)小结(盘点收获) (七)当堂检测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三、近视及远视的矫正方法 四、近视眼的预防 (九)课后作业:要求课前和老师做游戏的同学上讲台与老师合影,目的是要求学生课后找出照相机的结构和眼球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及功能。 (十)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也增加学生的兴趣。即了解近视,也了解远视。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不足之处是:课堂上没有展示凸透镜成像装置实验,也没有时间讲解照相机与眼球具有哪些相同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就把此问题布置成作业形式叫学生课后完成。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