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计算机的安全使用 一、教学思想 1.信息时代,在享受技术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形式愈来愈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确保信息安全;如何安全规范地进行信息活动,防止计算机犯罪,这是信息活动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苗逢春主编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章第1节。教学课时为:一课时。本节作为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信息道德问题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通过深入学习,使得学生逐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意识,这种意识的建立是相伴学生终身的一种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安全的使用信息技术。 3)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2.难点: 1)学会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会上网,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一方面的信息。学生对网络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过病毒,但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部分学生使用公用计算机的习惯不是太好,会恶作剧般地将其他人的文件私自删除或是篡改,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学会辨析日常信息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初步了解信息道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利用网络探讨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1.谜语引入:使得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情景教学:通过模拟的黑客攻击过程,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3.任务驱动: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有针对性的讨论学习。并且任务有基本任务与拓展任务之分,充分考虑到了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参差不同的水平。 4.分组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5.小组竞答:引入竞争机制,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致得到更好的维持;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 1)病毒实战:学生感性体验,病毒原来这么厉害! 病毒攻击: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充当黑客,演示网络中的另一台计算机遭病毒攻击,让学生看看具体的情况。 2)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文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子信箱或在你打开某一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示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网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一账户,就可得到大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里的所有信息,所有的“网中人”,你都会相信吗? 网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几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2.小组探究:利用网络优势,针对几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1)准备工作:组建学习团队,各团队内部分工协作,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任务如下: 举例说说病毒的危害。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理论知识较多,比较枯燥,但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比较大。如何让学生接受起来不感到枯燥呢?首先,教师以猜谜语的方法引入本课的重要角色:黑客,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真枪实战,演示黑客利用病毒攻击个人计算机的过程,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安全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后,分组探究,布置任务,借助前期学习的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的知识,利用旧知,获取新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最后,布置课后作业,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安全使用的认识进一步内化。不足之处是本节知识比较琐碎,知识点多,学生结合网络自主探索的环节所花的时间较长,并且,竞答过程中可能会节外生枝,所以整节课45分钟显得有些仓促,再有就是个别学生利用上网查资料的时机去浏览与本课主题无关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