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科 生物 年级/册 八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难点名称 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节课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内容抽象。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针对基因传递过程这个知识点的认知,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比较抽象,容易理解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PPT直观的向学生展示所容纳的知识点,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掌握染色体、基因的知识是理解本节课难点的前提,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时,按照研究史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设疑、分析,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基因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而父母的性状能出现在子女的身上,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染色体、DNA、基因 1、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并总结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看视频总结的形式直观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总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且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体的染色体有23对,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在体细胞内也成对存在,DNA分子上含有许多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不同的基因控制着不同的性状,基因也成对存在于染色体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共同得出结论。 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1、讲解马蛔虫实验 猜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设计意图:利用PPT展示马蛔虫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来看出马蛔虫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在体验中加深理解。 2、设疑:是不是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有马蛔虫这样的遗传特征呢?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设计意图: 展示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体现知识的可信度。 以人体为例分析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设计意图:强化对知识点的自身理解。 举一反三:对照所讲的遗传规律,对以下生物的染色体数进行推导 物种 体细胞染色体数 生殖细胞染色体数 水稻 24条(12对) 12条 玉米 20条(10对) 10条 果蝇 8条(4对) 4条 猫 38条(19对) 19条 马 64条(32对) 32条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 6、我们从父方和母方的体细胞中选取一对染色体,在每对染色体上用A或a表示成对的基因。请完成下面的填图: 根据填图总结: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不成对;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同样,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分别来源于父母双方,这就完成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设计意图:通过带有基因的染色体图解分析,能帮助学生最形象直观总结出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父母的基因是怎样遗传给子女的( D ) A.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B.通过孩子的学习和模仿 C.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 D.通过生殖细胞 解析:,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动物和植物细胞内没有基因 B.只有受精卵中才有基因 C.只有生物的体细胞中才有基因 D.受精卵内含有父母双方的基因 解析:A选项中动植物均有基因,B、C选项中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中都有基因,D选项正确。 3.已知水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4条,它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多少条( C ) A.24条、24条 B.24条、12条 C.12条、12条 D.12条、24条 解析: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 小结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2、细胞在分裂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 强调: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