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华五岳》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以“模拟导游讲解”的活动形式作为学生学台,将中华五岳的知识学习融入到各个小组活动中,深化知识学习,强化知识向应用的迁移。教材处理内容选自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写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旅游文化》的项目四任务一:风景地貌的“骨骼”——山岳景观的部分内容。中华五岳是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教材用较少的篇幅介绍了中华五岳的泰山,其他几座山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出现,知识的概括性较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过于简单和笼统,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较全面的了解五岳的知识,了解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座山岳景观,故对教材作此处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中华五岳的内涵和讲解的要点,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2、初步了解导游讲解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1、小组学习中,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组长的协调、组织能力。2、培养知识拓展和自学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归纳、学会应用。3、培养运用“旅游文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旅游文化基础知识,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导游讲解。情感目标:1、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课前活动、课堂学习、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均强调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2、培养专业意识—课堂始终以“导游”角色贯穿,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处理问题。四、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职高旅游专业的学生,没有导游讲解的经验,缺乏带团实务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设计“模拟导游讲解”的尝试活动来简单介绍中华五岳的相关知识,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导游角色,明确学习旅游文化知识的目的。本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前活动的完成情况较好,学会了多途径搜集知识,了解中华五岳,达到了课前活动的预期目标:以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五岳的概况(地理位置、特征、景观等)。教学难点:掌握关于五岳的相关知识,并能融入到讲解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并能够针对不同的游客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导游讲解方法来讲解内容。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准备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1、活动内容:为“中华五岳”的讲解作准备。2、活动形式:7-8人一组,总共分成5个小组,每组代表一座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为课堂的讲解作准备。3、活动准备:学生分组分工,相关导游知识教师指导。4、活动步骤:(1)假定自己是某旅行社的导游,正值旅游旺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几个团(小朋友、老年团、年轻人等)要游览中华五岳,作为一名导游现要提供关于中华五岳的讲解服务,你将如何做好此次讲解的准备工作?(2)分析任务—充分的准备是成功讲解的前提。为谁讲讲什么怎么讲分析游客需求选择讲解内容运用讲解技巧(3)任务实施:A、熟悉游客情况B、知识准备C、心理准备D、物质准备熟悉游客情况小朋友、老年团、年轻人知识准备途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物质准备讲解计划、扩音设备、导游旗等(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目的导入课前活动点评预习情况反馈,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学习信息,鼓励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新课1、看课件,讲概况利用ppt(视频、图片)讲解中华五岳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深化内容,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介绍中华五岳的概况,以书本知识为主,了解预习效果。1、选方法,议讲解(1)分析客人需求(求异、求新、求知)(2)快速选择导游讲解方法,选择有效素材,整合。(3)运用合理的导游技巧。求异—突出“中华五岳”的特点,也是授课的重点;求新—突出讲解的技巧;求知—引导游客领略五岳的风光。其中“针对客情,提供讲解”体现了导游的最终目的“满足客人需求”。1、荐代表,试发言(1)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和所搜集的材料,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出一位代表上台讲解。(2)各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大家一起来对各组讲解的同学进行点评。(课前下发评价表)通过小组学习,让同学尝试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给不同的游客进行讲解。让一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讲解,其他同学以游客的身份参与其中。总结1、课堂知识的总结:表格。2、导游能力的总结:教师点评。梳理课堂内容,总结课堂知识。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整体思路清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不足的地方是教材分析时目的不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论知识是重点,而不是讲解的方法,因此,上课的重点有点偏掉。这个是主要的问题,也是此次课要改进的地方放,更是上其他课同样要注意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