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五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4.1.2文本编辑初尝试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五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4.1.2文本编辑初尝试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文本编辑小能手
科目: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复习旧知识,对第1课时学习的word文档中“字体”功能区,以及第2课时学习的word文档中“段落”功能区进行简单的复习。
二、学习新知识,包括如何在word文档中给文字添加拼音以及如何在word文档中给文字添加脚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给文本添加拼音与脚注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语文书中诗歌的文本编辑模式为样本,展开本课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享受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验从学习者到编辑者的角色转变过程。在体验中树立文本编辑的自信心,增加学习文本编辑软件的热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对计算机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散的时期,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课上容易走神或者被外物吸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主动参与教学策略。给学生布置任务实践,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在任务过程中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面性。 2、“探究——发现”教学策略。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
3、联系生活教学策略。通过新知学习与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将信息技术学科与编辑工作产生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编辑者的工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word文档中文字与段落编辑。
难点:给word文档中的文字添加拼音与脚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 向学生们说明:文本编辑是下学期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来一个飞跃,成为一名真正的文本编辑小能手。 学生们认真观看课件 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编辑的兴趣
授课活动 1、复习旧知
(1)播放课件,出示“字体”与“段落”功能区的屏幕截屏图片,挑选两个功能区的重要功能按钮,并请同学说一说这些功能按钮分别用来实现哪些功能。
(2)实践操作:请三位同学分别来到讲台前,向三位同学提出任务要求,对word文档中未经编辑的《舟过安仁》诗歌进行文字与段落的编辑。任务完成后稍加点评。
2、学习新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舟过安仁》这首诗歌与word文档中的《舟过安仁》这首诗歌存在哪些不同的地方。并找出不同点。
(2)引出本节课新的知识点:如何给文本添加拼音与脚注。相学生们说明,word文档中拼音与脚注功能的意义与价值。
(3)演示给文本添加拼音的过程与方法,并对重要环节进行强调。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们提供一个小软件,帮助学生们熟悉与掌握流程。(小软件如图所示)
(4)请同学们自己尝试在word文档中给文字添加拼音。以《舟过安仁》为例,参照语文书中这首诗歌的汉语拼音给对应的文字添加拼音。(课前,已经将做任务用到的舟过安仁.doc文件发到学生的电脑桌面上)
(5)待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收回学生们的电脑,讲解一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6)演示给文本添加脚注的过程与方法,并对重要环节进行强调。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们提供一个小软件,帮助学生们熟悉与掌握流程。(小软件如图所示)
(7)请同学们自己尝试在word文档中给文字添加脚注。以《舟过安仁》为例,参照语文书中这首诗歌的注释给对应的文字添加脚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小软件辅助完成,小软件在课前已经发到学生们的电脑桌面)
(8)待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收回学生们的电脑,讲解一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挑选一些任务做的好的同学的word文档,面向全体同学演示。

1、复习旧知
(1)学生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说出“字体”功能区及“段落”功能区中箭头标明的主要功能按钮所实现的功能是什么。
(2)三位学生分别按照老师所给出的不同任务,对word文档中的《舟过安仁》诗歌进行字体、字号、对齐方式、行距的编辑更改。
2、学习新知
(1)发现不同点的学生举手,并等待老师叫起,说出自己发现的不同之处。
(3)学生认真看老师演示的“给文字添加拼音”的操作流程。并学会帮助小软件的使用方法。
(4)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参照语文书《舟过安仁》中的拼音,给文字“篙”“棹”添加拼音,完成的同学,坐好坐正便可。
(6)学生认真看老师演示的“给文字添加脚注”的操作流程。并学会帮助小软件的使用方法。
(7)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参照语文书《舟过安仁》中的注释,给词语“安仁”“怪生”文字“篙”“棹”添加脚注,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
“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铺垫的,所以在学习新的操作之前,对旧的文本编辑知识进行复习,也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选择“拼音”与“脚注”功能进行讲解,是因为:考虑到学生们平时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可能有些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因此想选一些贴近他们学习的文本编辑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考虑到学科性质,语文书本更能贴近“文本编辑”四个字,因此选择了语文书中古诗词的文本呈现形式作为模板。所以出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拼音”与“脚注”。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文本编辑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可以充当一个编辑者的角色,并从中体会文本编辑的乐趣。
除了老师演示之外,还为学生准备了用于辅助的小软件,其实意在告诉学生们,信息技术的操作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记住流程,便可实现其对应的功能,而且流程与流程之间也会存在某些规律与联系。
课堂总结 梳理两个新知识点的操作流程,请学生上前完成。白板上粘贴了被打乱顺序的名次条,请学生上来将“拼音”“脚注”名词条下对应的正确的流程顺序排好位置。(如图所示)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抓住线索进行学习 2灵活运用教材,大胆的进行整合。
八、教学反思 虽然整堂课没有大的教学设计问题,但是对于演示过程中某些重要环节,教师的引导还不是特别到位。
在组织教学方面,对于问题学生,应该时刻提醒纠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