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活动动1 家庭相册初了解 教材分析 本活动以作为第三单元《制作家庭相册》的活动动1, 为照顾零起点的学生,知识点在安排上有假设下的两“新”,即“第一次接触电子相册”和“初次使用PowerPoint软件。. 关于电子相册,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电子相册有一个直观、系统的了解,别一方面因整个单元综合应用少而无需专门“规划课“,所以活动1在处理电子相册内容时,能过”家庭旅游相册秀“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对电子相册作品的结构有个直观的认识,明确电子相册由“封面”和“主体内容”等页面组成 ,为接下来制作具体的作品指明了确切的方向。 关于使用PowerPoint软件,由于兼顾了零起点的学生,所以活动1中首先介绍了软件的界面。在具体操作内容安排上,也只安排了一个任务即“制作相册封面”,只设计一张幻灯片,任务量较小。 学情分析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通过教材“家庭旅游相册秀(作品).ppt”作品的解析,基本上都能够了解电子相册的结构和内容,对相册封面的构成元素也能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如何利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具体制作,零起点与非零起点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时还需“稳扎稳打”,将“格式—背景”及艺术字的双色渐变格式设置知识点讲解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通过“格式—背景”的方法,为演示文稿设置背景效果。 掌握艺术字双色渐变效果格式的设置方法。 能够根据作品主题,制作适合的封面幻灯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家庭旅游相册秀.ppt”作品的分析,形成电子相册制作的正确思路。 通过相册封面的制件,掌握封面幻灯片页面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已有作品的分析中,迁移出新的制作思想,启迪思维。 能过相册封面的制作,培养作品制作的条理性并进上步提升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子相册中封面内容的作用。 为电子相册制作合适的背景。 艺术字填充效果的设置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作品的主题,合理选择图片为背景。 对艺术字设置双色渐变填充效果。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1.创设情境1:日常生活中,像旅游等场合经常需要利用拍照的形式记录下精彩的瞬间,请说说你是利用什么设备进行拍照的?对于拍过的大量照片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2.创设情境2:以前,数码设备没有现在这么普通,人们通常将用过的胶卷冲印成照片并利用影集(展示实物)对照片进行整理。现在,面对大量的数码照片,我们该如何进行整理、再加工,赋予照片新的生命力呢? 听讲,讨论 听讲,讨论 从实际生活出发,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出本活动的学习内容。 新 知 讲 解 1.演示作品:示范打开“家庭旅游相册秀(作品).ppt”演示文稿,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分析电子相册作品,明确“家庭旅游相册秀(作品).ppt”的结构(板书)。 2.介绍软件:打开PowerPoint2003软件结合学生已有的Word知识,介绍软件的打开方式及操作界面。 仔细观察分析并得出作品的结构。 听讲,回忆,思考。 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电子相册的结构及组成,为具体制作打好基础。 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快速熟悉新软件。 作 品 剖 析 1.明确封面组成:打开“家庭旅游相册秀(作品).ppt”封面页,引导学生发现其由背景图片和艺术字组成。 2.布置探究任务:指导学生新建一个演示文稿,并利用提供的素材,为封面添加背景图片效果。 观察,发现。 探究,完成任务。 明确任务 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反 馈 提 示 1.练习反馈:对学生封面图片背景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A、直接插入图片到幻灯片页面中,通过调整图片的尺寸到幻灯片页面大小,高为背景。B、通过“格式—背景”的方式,设置图片背景效果。布置思考题:两者看似效果差不多,到底有无差别? 2.展示作业:选取一名同学,演示“格式—背景”方式设置图片背景效果的制作过程上,并就重点、易错点进行强调和讲解。 听讲,思考。 展示,听讲。 对学生的自主练习情况及时反馈,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学生的演示和讲解,利用学生们自己的语言解决问题,并由老师重点强化。 新 知 讲 解 1.示范操作:结合教材,有侧重地示范,讲解艺术字双色填充格式的设置方法。 2.布置任务:结合教材和讲解,完成电子相册封面页艺术字的制作。 观看,听讲。 操作,完成任务。 考虑到学生第一次使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演示,降低难度。 趁热打铁,及时消化知识点。 活动评价与教学小结 1.展示:选择1-2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评价。 2.拓展提问:“格式”对话框,“填充”和“线条”在效果上有何区别? 3.提升:展示准备好的不同图片背景效果的“家庭旅游相册秀(作品).ppt”幻灯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并指出图片的选择与作品主题的关联。 观赏,评价。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交流,回答。 展示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对活动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帮助学生深入探究,知其所以然。 提升高度,从感性到理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