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五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4.2.1插入图片添活力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五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4.2.1插入图片添活力 教案

资源简介

插入图片添活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插入图片添活力 主备人
教材分析 本课为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为在学生们初识WPS 软件的基本操作下,学会图片的插入、修改图片大小、裁剪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格式的设置。这节课也是学生利用WPS进行图文混排的基础内容,为今后文档编排做了不可缺少的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WPS软件,但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进行操作的基础上,对图片的操作并没有概念。但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同时也对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可以通过自学导学案或观看微课来对新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本课通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完成任务学会在WPS软件中插入图片、调节图片大小、裁剪图片、调节图片环绕方式这四种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主阅读书本与课上观看微课等学习的方式掌握自主探究知识的基本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好家风故事文档,提高学生对好家风的理解渗透,弘扬好家风建设。
教学重点 学会在WPS环境中插入图片,修改图片至合适大小形状。
教学难点 理解文字环绕方式的含义,为图片正确设置恰当的文字环绕方式并且对图文进行合理的布局。
课前准备 电子课件、WPS软件环境、微课视频、家风故事文档、家风图片
主要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二、设置目标,小组竞赛
三、布置任务,自主探究
小组评优
,教师总结

教师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分享家风活动,并请同学观看小视屏,欣赏其他同学分享的家风故事,引出本节课制作家风故事分享卡片的主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仅有文字与图文并茂的两种家风分享卡片,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目标——制作图文并茂的家风故事卡。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设置任务进行小组竞赛
设立规则: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均可以获得一枚奖章。
2.回答问题好的小组可以获一枚奖章。
3.最后对获得奖章最多的小组进行表彰。
1.教师布置任务一:桌面有一篇家风故事文档与两张图片,请同学先认真阅读导学案,自主学习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将两张图片插入到文档中。限时5分钟。
任务期间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完成小组给予评价。
在学生完成任务一后教师请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并对其操作进行评价。
2.教师布置任务二:请同学继续阅读导学案,在阅读之后将文档中的图片缩放到合适的大小并利用裁剪功能去除边框。限时7分钟。
任务期间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完成小组给予评价。
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提问:如何缩放图片才能保持图片比例不变?教师请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现在在文字中的布局并不合理,我们怎么移动图片到合适的位置呢?
教师布置任务三:请同学观看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寻找问题答案,并将任务二的图片移动到合适的地方,对图文进行合理布局,并且根据导学案尝试对图片的其他格式进行设置。限时15分钟。
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并提问:
嵌入型的环绕方式有什么特点?
四周环绕型与紧密环绕型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颁发最佳小组奖,并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
教师引发学生讨论自己的家庭有哪些家风。
3.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依据自己家庭的家风家训创作出一篇图文并茂的家风故事卡,下周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欣赏。

通过学校活动视频带入课堂,引入学习。
通过图片对比引发学习目标,通过设置竞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合作意识。
通过任务驱动、阅读导学案、观看微课,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讲解时由学生进行示范操作,增强课堂的交互性。
总结课堂成果,引出学生对好家风的思索,升华学生家风之情。
学生观看小视频,欣赏作品。
学生对比两张家风故事卡,讨论原因。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完成后回答讨论问题,并且上台操作演示。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二,完成后回答问题上台操作。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完成任务三,完成后回答教师问题。
第一名小组上台领奖,学生分享家风故事。
分层作业 必做
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 选作
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依据自己家庭的家风家训创作出一篇图文并茂的家风故事卡
板书设计
插入图片添活力
插入图像:1.通过插入选项卡插入
2.通过复制粘贴方式插入
调整图像:通过图片周围八个控制点
设置环绕方式:四周型、紧密型、上下型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在WPS中插入图片的方法,能够根据文章内容选择适合的图片,设置图片格式,制作出了一份份图文并茂的作品,并在学习中深深感受合作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发现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计无法吸引学生,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是这节课成功的教学策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组成小组的同时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例如,学生观看微课后,需要合作调节图片环绕方式并且美化文档,在遇到问题或发挥创意时,小组交流更能帮助他们取长补短,同时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 ?纵观本节课,本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2.教学任务的设计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任务驱动”中任务的层次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3.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思想,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再次学习”从而吃透知识点。
同时本课的不足之处也有以下几点:1.在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过于贫乏,且缺乏生生互评的过程,应多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巩固检验难点与易混淆的知识点。2.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少数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够,合作学习不频繁,应在平时课堂中多引导孩子积极沟通合作。?3.少数学生作品的图片和文字的排版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不能小组独立完成较为美观的作品,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注重培养学生融合知识点碎片的能力,将每节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能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一位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