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一节 感受信息处处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 信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信息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彩信息处处在 教师导入: 请各位同学回忆到目前为止一天之内所亲身经历的事。 学生聚精会神,默默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信息和信息的作用,为本课教学做铺垫。 布置任务并思考布置思考题并提问: 1、 今天你获得哪些消息; 2、 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获得; 3、 对你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短信等手段获得信息,对我的生活、学习起到作用。) 新课教学 (一)信息技术促沟通 实践学习:传话游戏 把学生按照8—10人为一组,每组传一句话,最后一位学生记录。 提问与回答,引导出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事物及其运动所具有的一种普遍属性,它具有许多特征。 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普遍性、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和失真性、加工性等 学生活动:每组学生参与悄悄话的传话游戏。思考回答问题,描述此游戏包含的信息的特征。最后共同讨论,总结出信息的特征。 探究学习提问: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了解、体会同一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 总结讲解总结信息的含义并提问: 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讨论,仔细听讲并回答: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电话、显微镜、网络) (加深理解信息的含义) 教师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发生了五次重大革命: 语言的使用—语言传播 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文字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印刷传播 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电讯传播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使用—互动传播 (二)信息生活初体验 在互动传播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信息技术设备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想一想 在生活和学习中,你借助信息技术设备获取了什么信息? 练一练:在一天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由哪些信息技术设备传递的?试试填写下面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 时间 事件 获取信息 信息技术设备 (三)信息课程展特色 有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老师觉得有点难度,你能替老师回答一下吗? 信息技术教科书主要介绍的是如何使用计算机制作作品,为什么这门课叫做信息技术课而不是计算机课呢? 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只要完成教科书的作品就达标了吗? 信息技术传递和信息技术课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上面问题 教师总结:信息技术课不是计算机操作课程,更不是游戏课。信息技术课希望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掌握一些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方法,同时锻炼自己表达独特想法的能力,也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交流。 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收获吗?可以说说吗?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感受信息处处在 五次重大革命: 1、 语言的使用—语言传播 2、 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文字传播 3、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印刷传播 4、 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电讯传播 5、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使用—互动传播 教学反思: 学习对象为六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对信息的认识不够。并且他们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的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